——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演出带领我穿越时空”

热情的沙加缅度现场观众
(明慧记者荷雨综合报道)二零一零年七月十七日,神韵纽约艺术团结束在南加州的八场演出后,载誉抵达加州首府沙加缅度,在社区中心剧院完成了连续两天的两场演出。这中华神传文化与艺术的奇观令现场各界观众为之倾倒,他们以长时间的起立鼓掌表达自己内心的震撼。

电台著名主播:演出带领我穿越时空

基蒂•奥尼尔女士(Kitty O'Neal)是著名的KFBK电台下午新闻的主持人和KFBK生活方式编辑。她报导过包括总统就职典礼、格莱美奖和十六次奥斯卡典礼在内的大型活动。神韵让她赞叹不已:“令人叹为观止!非凡无比!我被她带领着穿越时空,去到另外一个世界。”

奥尼尔女士在亚太地区长大,非常喜爱亚洲文化。 “但我从没见过神韵这种水准的演出。那些背景天幕精美极了!服装设计非常精美而巧妙,色彩与天幕背景浑然一体;舞蹈是如此精致,非凡。那个戴着银首饰的苗族女子舞蹈是如此奇妙、引人入胜;那些美丽、优雅的仙娥象在舞台上滑行……。实在太壮观了!”

奥尼尔女士认为观赏神韵是感受古老的中华文化的难得机会,“她非常美丽,非常有内涵,我会向所有爱好文化和艺术的人士推荐。”

作家:对真理和神性的渴望

塞缪尔•米尔斯(Samuel Mills)先生是作家、艺术家和慈善家,他帮助成立了独立电影制作公司(Front Street Pictures),他也是慈善机构Equal Access组织的董事会成员。米尔斯先生为神韵深深感动:“这个晚会很启发人向上,那些歌词非常美,从中能感受到那种对真理和神性的渴望。”

“我从中看到佛家、儒家的思想,还有更古老的元素,呈现出的天神与世人的关系,这非常美好。其实真理早已存在,我们要去寻找。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做个好人,有好的语言、行为和思想。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在心中都与神有很深的联系,虽然有些国家压迫这种联系,但这是不可压迫的。”

“开篇的节目中,众神下世创造了五千年中华文明,这是一个美丽的比喻,很多文化中都有类似的传说。神韵的场景非常美,舞蹈编排也很美,很有艺术性。我特别欣赏的是,他们努力保留和恢复在中国大陆被破坏了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神韵不只是美丽,而且有非常深刻的精神内涵。”

大陆留学生:真希望回到传统的中国社会

来美八个月的中国大陆留学生李芬姐妹俩感叹神韵令人心灵震撼,为能观赏神韵而欣喜、庆幸。妹妹李佳说:“我非常喜欢,她的舞蹈极具中国古典特色,我感觉又回到了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很美很美。”

姐姐李芬也是同样的感动,她渴望能与神韵演员同台表演。“我也觉得有种回家一样的感觉。那些神话传说都是我们很熟悉的。象《武松打虎》,真演得栩栩如生。这是我在国外头一次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演出,真想跟他们一起表演!”
塞缪尔•米尔斯先生与朋友
著名电台主持人基蒂•奥尼尔女士

华裔前舰队后勤部长:生命因神韵而改变

退役的舰队后勤部长孔先生(Richard Kong)和太太
七月十四日晚,看完神韵纽约艺术团在加州圣地亚哥市政剧院的第二场演出,已是四次观赏神韵的华裔前海军舰队后勤部长孔先生(Richard Kong)夫妇满怀感恩,因为神韵给他们人生带来了巨大的转机。孔先生说:“我们每年都来,他们(神韵)又来了,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来看。”

年近八旬的孔先生出生在中国广东,移民美国后加入海军,一九七五年从舰队后勤部长(Chief Boatswain's Mate)的高位上退役,他是美国海军史上唯一晋此职位的华人。孔太太两年前被确诊患肺癌,医生说最多还能活五个月。当时孔太太万念俱灰,他们的生活笼罩在愁云苦雨之中,直到他们看到了神韵。

那是两年前他们第一次看神韵,从天堂徐徐降临的慈悲神佛和美丽仙女令孔太太对生老病死有了全新的认识。 “之后的几天,我梦见很多跟神韵相似的场景,梦到天使下来跟我讲话,我不再恐惧死亡。”她开始积极面对疾病,乐观地生活,夫妇二人又重拾生活的乐趣。

从那以后,每次神韵来圣地亚哥,他们都一次不落。这次就在演出的前几天,孔先生突然身体不适,曾考虑取消行程,最后他们还是克服困难赶来了。

来之前,孔太太又梦到一些极象神韵节目里的景象。看晚会时,她激动不已。“我跟身边的朋友讲,我见过这个,在梦里。满眼都是荷花,好美,还有天使从天上下来,好美!”

孔先生欣喜地说:“从确诊那天算起,这个月二十五号(七月二十五日)就两年了。当时医生说(还能活)五个月,最长不超过六个月。”

目前的孔太太精神饱满,对未来充满信心,她说:“我现在很好,感觉非常好。”

才看完神韵,孔先生夫妇就开始期待神韵的下一次演出了。

清辉亭

文/莫求

南宋时,在广西昭州(今广西平乐县)的一处山水风光极好的地方,有一座古人留下的亭子。这亭子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天绘”。而在建炎年间(注:“建炎”是南宋高宗的年号,时间为西元1127—1130年),昭州当地的郡守李丕,认为“天绘”这个名字和当时北方金国的年号“天会”同音,而金与南宋又是敌对的关系,于是他便想给这座亭子换一个名字。

李丕就向一个名叫徐师川的人求助,请他另想一个好名字,可徐师川想了很久也没想出来。最后有一个叫范滋的人为这座亭子起了一个新名字“清辉”。李丕一听觉的很不错,于是这座亭子就正式改名为清辉亭。

改名后的一天,李丕与徐师川正共坐于此亭中时,无意中发现周围土壤里有一块石头,上面好像刻有文字,于是便命人取出洗干净一看。其文字内容为:我在此极美之胜地,建此亭,取名为“天绘”,实乃取其景物自然天成之意。但到了后世某年某月某日,将会有一个俗人将其改名为“清辉”。此事可令人一笑矣。文字最后的落款为丘浚。

李丕与徐师川看后大为吃惊,又详细回忆了改名的经过,发现文中所说的后世某年某月某日,正是范滋为这座亭子命名为“清辉”的那一天。

看了这则记载后,我想:区区一个亭子的改名之事都早有前定,那么更大的事情,比如说导致改名的金国年号“天会”的出现,金与南宋之间的敌对关系,是不是也是早就注定的呢?其实就是如此,社会的发展变迁、改朝换代那都是上天定好的,个人力量是无法抗拒的。冥冥之中早有定数。当然作为个人而言,在一定的情况下,也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自己的未来。所以一些人才能通过一定的方法预知未来,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上趋吉避凶。

那么很多人一定想知道今日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如何趋吉避凶。那么我在这里再告诉大家一则关于石头上出现文字的消息。2002年6月,贵州平塘发现了一块已有两亿多年历史的“藏字石”,其五百年前崩裂的断面上惊现六个排列整齐的大字“中国共产党亡”,其中那个“亡”字还特别的大。经数十位地质专家权威鉴定乃是纯天然形成,无任何人为加工痕迹,海内外一百多家报纸、电视、网站转发了这消息,现已成为当地旅游景点。中国大陆官方媒体都报道了此新闻,但隐去“亡”字,光提“中国共产党”,不过网上刊出的照片中却看的很清楚。

今天,贵州的这块“藏字石”正向人们明示:“天要灭中共邪党”就是历史发展的走向,就是天意,逆之者必遭报,凡是参加过中共党、团、队的人要想趋吉避凶,唯有顺应天意,声明退出党、团、队,才能保平安,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资料来源:《夷坚志》)

 
 

信神的大科学家

科学巨匠牛顿坚信万物存在的背后有一个大智大慧、万能的神
美国华盛顿大学社会学著名教授洛德尼· 斯塔克(Rodney Stark)在其著作《神的荣耀》(The Glory of God)中指出,正因为对神的信仰科学才得以真正兴起。即使远在16或17世纪科学发展较快时期,主要科学家中绝大多数为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们之所以在科学方面成就斐然,动力就在于自感有责任证实神的杰作。

斯塔克教授指出:科学发展鼎盛时期的伟大科学家,包括笛卡尔、伽利略和牛顿等均称自己绝对信仰造物主神,认为神的杰作是有矩可循的,正待他等科学家们去发现证实。事实上,“科学革命”时期远非摈弃宗教信仰,而正是笃信神的存在、证明神的存在和伟大的人们所主导的。大科学家牛顿从来不隐蔽自己对神的信仰和崇拜。1713年他曾撰文论神:“真正的神是足智万能的生命,神主宰一切,无所不知,无处不在,永久长存……正像一个盲人没有颜色的概念一样,我们人类也不知道大智大慧的神是如何洞察和了解万物的。”

牛顿在1692年至1693年期间给友人的信中还表示,他在发现了事物的严谨定律之后,坚信万物存在的背后有一个大智大慧、万能的神。但200多年来,无神论者却称,成就辉煌如牛顿等的科学家不可能信神。

1914年,另一无神论者、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 伦巴也做了一项调查。他向登记在《美国科学家》名册中的科学家任意寄送了些问答卷。结果同样令其失望:42%的答卷人表示他们绝对相信神的存在。1996年,同样的调查又进行了一次,结果没有变化。也就是说,82年的跨度中美国著名科学家信神的程度丝毫未减。

1969年,卡内基委员会(Carnegie Commission)开展了一次有史以来全美学术界最广泛的调查,有6万名美国大学、研究机构的教授参加,内容以学术、政治社会观点为主,但也问到宗教信仰问题。受调查人员分“硬科学”(数学、统计学、物理、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两大类。结果,所有“硬科学”学科及“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和政治学中信神人数均过半,分别为:数学/统计学60%、物理55%、生命科学55%、经济学50%、政治学51%。

20世纪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更是真正科学家在信神的驱动下取得辉煌成果的代表。1921年他这样对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说:“我想知道神是如何创造世界的。”

斯塔克教授指出:那些鼓吹“发展科学必须摈弃信仰”的人,不过是那些在科学发展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而又自诩为科学倡导者的无神论者。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