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宽恕并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宽恕需要诚意,没有诚意的宽恕不是慈悲的宽恕,而是表面的做作与假忍。宽恕后感化了对方则更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而非刻意强求。同样地,被宽恕者如若期望得到他人的善待和宽恕,则应抱有更大的诚意与艰辛的付出。唐代李日知(荥阳人,进士及第,官至刑部尚书)在居官任职期间,从来不对下属刑责,但事情办得很好。
有个令史,接受敕令后,三天过去了,却还没有执行。李日知很生气,准备用鞭子抽打这个令史,接着又说:“你的错误严重,我想用鞭子教训你。但是我若打了你,那样天下的人,一定会说你能激起李日知生气,受了李日知的杖击,你就会比别人低一等了,连老婆和孩子也要抛弃你。所以,我还是坚持不打你。”于是,便把令史释放了。
李日知的下属吏员和仆人们,都深受感动,以后再没有犯法的人,办事的效率,却更高更好了。
明代的夏原吉(湖广湘阴人,字维哲;洪武时入太学,为户部主事,成祖时为尚书)也是一位秉性宽厚之人。
吕震曾经在皇上面前,指责夏原吉软弱奸诈,话讲得很难听,但又不符合事实。后来,有一次,吕震为儿子要求给个官职,皇上征求夏原吉的意见。夏原吉称吕震,早年守城有功劳,他表示没有意见。
在“靖难之役”初期,陈瑄想杀掉夏原吉。但是,后来皇上在选拔人才时,夏原吉却极力称赞:“陈瑄的才能,足可以总管漕运。”
人们都说夏原吉,只记得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忌恨、不计较别人对他的坏处和错误。
曾经有一个仆人,弄脏了夏原吉的十分贵重的御赐衣服,害怕得要逃走。夏原吉却对他说:“衣服弄脏了可以洗,害怕什么呢?”
有个官吏把他的宝石砚台,弄坏了,他躲藏起来,不敢见夏原吉。夏原吉把那个官吏叫来说:“不管什么东西,到时候,都是会损坏的。我未尝格外珍惜它。”夏原吉主动安慰他,消除了那个官吏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