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汉服回归设计大奖赛展汉服之美

模特们身着参赛的设计作品
新唐人电视台第三届“全球汉服回归设计大奖赛”的决赛走秀十月十六日,在世界时尚之都的纽约大都会馆拉开帷幕,一百五十多套璀璨华美的汉服在纽约大都会馆的舞台上依次登场,令来宾们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汉服回归设计大奖赛”是通过借鉴唐、宋、明的服饰特点、意境和韵味为主,以传统汉服的造型、款式、服装结构及审美,有选择性地在运用布料、花色、饰物搭配及材料和技术工艺的结合上,重现出女性柔美、男性阳刚,大气华贵、典雅秀丽的汉服,让现在的人体验到古人的气度与风范,促进具正统理念的优秀汉服饰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弘扬纯善纯美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大赛的参赛者共有七十多位,来自世界各国,其中二十多位设计师亲临走秀现场,与观众分享他们对汉服服饰特点、意境和韵味的理解。经过激烈角逐,晚间大赛最终评选出金、银、铜奖各一名,单项特别奖四名,另有优秀奖十名,其中金奖奖金一万美元;银奖奖金五千美元;铜奖奖金三千美元;单项特别奖奖金两千美元;优秀奖奖金五百美元。

大赛评委主席魏璐介绍首先作品要符合大赛的主题,然后主要依据四各方面进行评选:款式要传统,布料要精良,配色要协调,工艺要考究。很多优秀作品很接近,细微的差别就看结构的严谨,配色的协调和花色的考究上。

来自美国的林颖媚以作品《天国之约》捧走了金奖奖杯,非常高兴。林颖媚于八年前从北京服装学院毕业,她介绍说,每届“汉服回归设计大奖赛”她都参加,第一届是现代古代混在一起;第二届就知道了要正统,但不精致。这一次来了灵感,把心纯净下来,查很多的资料,很投入地做。

纽约时装设计学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授Alice Papazian赞叹道,汉服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希望西方文明能吸取中华文明的精髓,向中华文化看齐。

因果昭彰 报应分明(一)

文/智真

因果报应是一毫不差的,人无论欠下了什么都得偿还。因为天理决定着一切,神明无时无地不在鉴察着善恶,想要世人在自己心中独知的地方,为善去恶。世上有些人为非作歹,认为侥幸逃脱了惩戒,其实都无法逃脱因果报应。以下为宋代《夷坚志》中记载的两个故事。

(一)

宋淳熙年间,明州有个夏主簿,与富民林氏共出本钱,买扑官酒坊地店,做沽拍生意。夏家出的本钱多,林家出的少,林家主要负责经营,夏家只分些干利钱。夏主簿是个忠厚人,不把心机提防,指望积下几年,总收利息。虽然零碎支动了些,笼统算着,还该有二千两银子。去到林家取讨时,林家店管帐的共有八个人,你推我推,只说算帐未清,不肯付还。讨得急了时,林家就说:“谁知道钱在哪儿呢!”夏主簿看林家想赖帐,便在州里对林家提起诉讼,林氏得知告了,笑道:“我就将你家利钱折去了一半,官司还是我赢的。”遂将二百两送与州官,连夜叫八个管帐的把簿籍改造,数目字眼都换过了,反说是夏家透支了,也诉下状来。州官得了贿赂,不管青红皂白,竟断道:“夏家欠林家二千两。”把夏主簿关押起来。

当时郡中有个人叫刘原,人很正直。见了此事,大为不平,在人前说道: “吾乡出这样冤枉事!主簿被林家欠了钱,告状反致坐监,要那州县何用?他若要上司去告,指我作证,我必要替他伸冤,让林家这些没天理的个个吃棒!”林家这八个人听说了这事,商量道:“刘原本是穷人,给他些东西,买他口静罢。”就让其中两人邀了刘原,到旗亭中坐定。刘原问道:“两位何事相邀?”二人道:“主人林某仰慕你的义气,了解到你家贫,特将薄物相助,希望你以后不要多管夏家的事。”说着从袖中摸出官券二百道送给他。刘原大怒,说道:“你们做这样没天理的事,又要把没天理的东西赃污我,我再穷,决不要这样财物!夏家这件事早晚有昭雪之时,等着看吧!”说完大踏步走了。

夏主簿被贪赃州官关在监里,不久生病死了。一个月后,林氏与这八个人陆续得暴病而亡。一天,刘原梦中梦到自己到阴间对证,醒来说:“果然报应不爽!”家人问其缘故,刘原道: “梦中有两个公吏邀我,来到了一个官府,见一个绿袍官人从廊房中走出来,仔细一看,原来是夏主簿。再三谢我道:‘烦劳你来此。这里文书都完,只要你略一证明,不必忧虑。’我抬眼看见丹墀之下,林氏与八个管帐人共顶着一块长枷,约有一丈五六尺长。这时忽报王升殿了,吏引我去见过,王道:‘夏家事已明白,不须说得。旗亭一节,明白说来。’我供道:‘是两人说邀我说事,要给我官券二百道,不曾敢接。’王对左右叹道:‘世上却有如此好人,须商议报答他。可检他来算。’吏禀:‘他该七十九。’王道:‘贫人不受钱,更为难得,岂可不赏?再添他阳寿一纪。’就着原来两公吏送我回家。出门之时,只见那一伙连枷的人被赶入地狱里去了。必然要细细偿还啊!”【待续】

对濒死体验的简要分析(一)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从死亡状态下被救醒并报告大量的濒死体验。不管体验者来自哪一种文化,处于哪个时代,或信仰何种宗教,濒死体验的内容和对本人的影响都极为相似。有人质疑濒死体验的报告究其本质是主观性的个人经验,到底是否有客观的可证实的依据可循?

康涅狄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肯耐斯·瑞恩 (Kenneth Ring)博士这样回答,“最客观的并可证实的数据是濒死体验中的离体经验的部分。人们在离体时会看到一些事物。这些事物是科学家们能调查验证的。”例如,一位叫弗雷得·斯库恩梅克 (Fred Schoonmake)的医生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任圣·路克斯(Saint Luke’s) 医院心血管主任期间,报告他的一位女病人在经历濒死体验时有离体经历。该病人是位盲人,但却在灵魂离体时“看到”房间中有十四个人。虽然她不能辨别色彩,但却在灵魂离体时“看到”物体,并能准确地描述手术室中发生的事情。斯库恩梅克医生说就好象这位女病人真的看到了一样:她的描述与事实完全相符 (《生命的另一面:濒死体验探索》,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1997,89-90页。On the other side of life: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Near-Death-Experience 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 1997, p89-90)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很多有濒死体验的人能精确描述在他们临床死亡感觉器官不起任何作用时的,“看到”周围的事物。比如在M.B萨波母 (Sabom,M.B)的论著《死亡的记忆》(Sabom, M.B.,1982,Recollection of Death, London, Corgi) 中,记载一位年轻的美国妇女,在接受脑动脉瘤切除手术时,处于临床死亡状态中,手术后,她幸运地起死回生,报告了在她死亡时,经历了深度濒死体验,其中包括离体经验,并看到医生们给她实施手术的各种工具,及详细操作过程,经证实,她看到的一切景况,与当时的事实完全吻合。由此可见,灵魂离体经历是可确证的客观存在,这些为濒死体验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二十年来,有关濒死体验的科学研究大量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如《柳叶刀》(THE LANCET)和《濒死体验研究》(JOURNAL OF NEAR DEATH STUDIES)不断刊登这一新研究领域的科学论文,但是,大多数濒死体验的研究是回顾性的,且只针对有此体验的患者,往往科学家的调查与病人的实际经历之间间隔五到十年,因此许多可能影响病人濒死体验的医学因素不能精确测量。针对这一情况,荷兰Rijnstate医院心血管中心的沛姆·凡·拉曼尔医生 (Pim Van Lommel)及其同事对在1988-1992年间被成功抢救的334位26-92岁的突发性心肌保塞患者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追踪式濒死体验研究。记载了这些病人发病时的病情,所用药物,当时采取的医疗措施等细节。之后几年,他又对这些病人进行访问、测试,以检验他们是否对发病时的体验,包括濒死体验,有记忆偏差。拉曼尔医生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01年12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这些患者都曾一次或多次被宣布临床死亡,后经及时心脏起搏,人工呼吸及药物治疗重新恢复知觉。其中62人报告经历濒死体验,具体包括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自己已经死去,出现愉快的正面情绪,灵魂离体,穿过隧道,与一种光亮交流,观察到各种奇异的色彩和天国景象,与去世的亲友见面,回顾一生,以及洞悉生死界限等经历。通过严格的对比分析及统计检验,拉曼尔医生发现濒死体验发生于病人没有脑电波,心电图的死亡状态之时。并且濒死体验的有无与药物作用及患者的心理因素无关。濒死体验的深度也与患者的病情无关。经历濒死体验后,患者大都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洞察,不再过份顾虑失去物质利益,也不再恐惧死亡。这种体验也并未随时间流逝,或发生实质性的记忆偏差。

目前,很少有人否定濒死体验的存在,即使是那些无神论者。只不过是目前基于现代科学的众说纷纭的学说,都还不能完善解释在濒死状态下,当大脑不能正常工作或者停止工作时,大脑是如何加工和贮存濒死体验的,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超常状态的生命反应。【待续】

唐诗中的修炼故事

文/大法学员

中国古文化是一个神传的文化,其中关于修炼故事的记述可谓是不计其数。就连诗歌中都有许多是描述修炼故事的。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的《学仙》二首,其内容如下:

(一)

昔有道士求神仙,灵真下试心确然。千钧巨石一发悬,卧之石下十三年。存道忘身一试过,名奏玉皇乃升天。云气冉冉渐不见,留语弟子但精坚。

(二)

石上凿井欲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岂不见古来三人俱弟兄,结茅深山读仙经。上有青冥倚天之绝壁,下有飕飗万壑之松声。仙人变化为白鹿,二弟玩之兄诵读。读多七过可乞言,为子心精得神仙。可怜二弟仰天泣,一失毫厘千万年。

这两首诗文字并不深奥,大家一见即可懂,无须再加讲解,然其意义可谓深远。第一首诗中的修道人在看似极危险的“千钧巨石一发悬”的环境下,依然一心求道修道,心中毫无恐惧,达到了“存道忘身”的境界,且整整一十三年不动摇,方才最终圆满。离开人世之前,他“留语弟子但精坚”,告诉弟子们修炼一定要精進、坚定。

第二首诗中描述兄弟三人在山中修炼,“仙人变化为白鹿”对他们進行考验。两个弟弟一时为求取安逸之心所动摇,同白鹿玩耍。哥哥却依旧修炼读经不为所动,最后哥哥圆满了,两个弟弟却只能留在人间,结果“可怜二弟仰天泣,一失毫厘千万年”。修炼有的时候真是看似毫厘之差,实乃人神之别啊,过去修炼真的是极难极难的呀,在一件小事上过不去,都有可能前功尽弃啊!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