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正直宽厚的郭原平

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

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

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

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

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

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郭原平从小到大与人交往,从来没有顶撞的言辞,与他居住一起的人相处数十年,不曾见过他喜怒的脸色。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弟弟,都有家族的德行。长子伯林,被举荐为孝廉,次子灵馥,被聘为儒林祭酒,都没有接受。

(源自《宋书》)

古人教子理念:重德修身(一)

唐吴道子绘画“孔子行教像”拓片
文/智真

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家风、家教,注重对子女的德性培养,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向道、向善等理念正面引导,“重德修身”成为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古圣先贤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择善而从,走正人生之路而无怨无悔。古人家教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以下举些例子。

孔子教子学《诗》、《礼》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学生。《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啊。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马上就去学《诗》。又有一次,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马上又去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一样的。”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相传《诗经》三百零五篇,就是他亲自删定的,内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随道义有关。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另外,通过读诗也能够学到许多历史、自然、社会知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所说的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从学礼开始,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行,从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的基础。

孔子教育儿子学“诗”学“礼”,和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对儿子寄予着很高的希望。后代的读书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称做“诗礼传家”。(待续)

祁奚举贤

鲁襄公三年,晋国的中军尉祁奚告老还乡,晋悼公向他询问代替他的人选。祁奚称赞解狐,推荐他接替自己的位置,而解狐其实是祁奚的仇人。晋悼公正打算任命解狐时,没想到解狐却死了,于是悼公又去问祁奚还有谁可以胜任。祁奚回答说:“我的儿子祁午可以胜任。”刚好当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也死了,悼公问祁奚谁可以接替,祁奚回答说:“羊舌职的儿子可以胜任。”这样悼公就任命祁奚的儿子祁午为中军尉,让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担任他的副职。

孔子评论说:“这样看来,祁奚确实是个能推举人才的人,称赞他的仇人,不是谄媚;安排他的儿子,不是营私;举荐他的副手,也不是结党。《尚书》说‘不偏不党,王道荡荡’大概说的就是祁奚吧。解狐能被举荐,祁午能被重用,羊舌赤能有职位,设置了军尉一官,而成就了三件美事,这是因为祁奚能够推举贤人的缘故啊。唯独有德行的人,才能推举类似他的人。因此《诗经》中说:‘正因为具有美德,推举的人才能和他相似。’祁奚就是这样的人。”

后来,在鲁襄公二十一年的晋国栾氏之乱中,叔向受到他弟弟的牵连被抓。乐王鲋去见叔向,对他说:“我为你去请求赦免吧。”叔向不回答,乐王鲋离去时,叔向也没有拜送。别人都责备叔向,叔向说: “乐王鲋是个老奸巨猾的人,什么都顺从国君,怎么能办这样的事呢?祁奚外举不记仇,内举不避亲,难道独独会不管我吗?《诗经》说:‘有正直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祁奚就是一个正直的人呀。”叔向说:“一定要让祁奚为我讲情才行。”

晋平公向乐王鲋询问叔向的罪过,乐王鲋因为叔向拒绝他的帮助,心里恼火,于是回答说:“叔向很可能也是参与叛乱的人。”祁奚此时已经告老还乡了,听说这些情况后,迅速赶到国都,去拜见卿士,说:“《书经》中说:‘智慧的人有谋略有训诲,子孙才能得到安宁和保护。’说到谋划而少有过错,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叔向都是具备的,他是国家的柱石。即使他的子孙有过错,还是要加以赦免,以此来勉励有能力的人。如今他自己一被牵连,晋国就要抛弃这样的社稷之臣,这不会使人困惑吗?

“过去鲧被诛戮,而他的儿子大禹照样兴起;伊尹曾经放逐过太甲,后来又做了太甲的宰相,太甲始终没有怨恨的样子;管叔、蔡叔被诛戮,而他们的弟弟周公仍然能辅佐成王。为什么仅仅因为叔向的弟弟有过错,而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呢?你如果亲自做好事,谁敢不努力效法,又何必多杀人呢?”

卿士听了,非常高兴,就与祁奚共乘一辆车子,進见晋平公,请求赦免叔向。事后,祁奚没有见叔向就回去了,叔向也不向祁奚报告自己得到赦免的情况就去上朝了。(出自《左传》)

遵师重义的喻家兄弟

文/清言

南宋的婺州义乌香山(今义乌东河乡),有兄弟两人喻侃、喻南强,他们都正直重义,颇有气节。兄弟两人都曾从师于当时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陈亮。

后来,陈亮因被人陷害而入狱,蒙受冤屈。他的弟子们有的很害怕,有的无动于衷,喻南强指责他们说:“现在老师无辜受冤入狱,作为弟子的应当义无反顾的去为老师伸冤。现在你们糊糊涂涂不敢出声,这还是人吗?”喻侃也号召同门极力营救老师。

危难之中见真心。喻侃、喻南强兄弟两人四处奔波,多方求援,朝中官员也被他们的义气所感动,纷纷出手相助。在叶适、罗隐、辛弃疾等人的声援营救下,陈亮终于沉冤昭雪,平安出狱。

当时的人们都称赞喻侃和喻南强两人:“子真义也!”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