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古人教子理念:重德修身(二)

元刻本《颜氏家训》
(接前文)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敬信神佛,笃信因果。《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影响很大。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强调道德修养,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并宣扬伦理纲常以及佛家因果报应思想等,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认为教育后代要确立远大的志向、理想,象尧舜那样实践仁义道德的准则,经得起任何磨难,注重气节的培养。他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

颜之推认为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启心扉、完善德行、行道利世,首先动机要端正,学习内容提倡读圣贤之书,实践道义。在学习方法方面,提出了专心、勤学、切磋、踏实的主张。他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早教,而且越早越好,不要失去机会。颜之推的几个孩子三岁开始读书,并背诵经典,当孩子们问道:“我们知道了要读书,但为什么要这样早呢?”颜之推告诉孩子:“接触圣贤之书越早越好啊,小时记忆力好,背会的书往往终生不忘。”颜之推还教育子女一生都要学习,勤勉惜时,无论时逢战乱或生活窘迫时,他都督促孩子们勤习经史,并说: “读书明理,在任何时候,尤其在紧要关头或每到有大事时就知道怎么去做。”他的几个孩子后来在经史方面都很有成就,都是重节操、做事有责任感的人。

兄弟争讼 善言化冰

话说宋朝江西余兆县兄弟二人在朝为官,官至二品,显赫一时。兄乃翰林院大学士沈仲仁,弟为户部督使沈仲义。先人过世,留下万贯家业,为争家产,兄弟二人反目成仇,争讼于知府衙门,历六年之久,经三任知事,未果。无奈,现任知事求教于余兆县已离任赋闲的知事余宗宪,余沉思有顷,遂提笔疾书,一气呵成一文,让知事贴于知府衙门前影壁之上,书云:

鹁鸪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集其众,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结网以求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雁非社而不移,信也。禽兽而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得?兄通万卷,全无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伤兄之理?仲仁,仁而不仁!仲义,义而不义!过而能改,再思可也。又批一颂:

兄弟同胞一母生 祖宗遗业何须争
一番相见一番老 人生何时为弟兄

弟兄二人阅之,惭愧万分,抱头相哭,结伴而回,不复争矣。

敬慎威仪

朱熹像
文/清言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是当时的大儒和著名教育家,后人尊称其为“朱子”。

朱熹为人端庄稳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注重自己的威仪和容貌举止。他学识渊博,著述丰富,其成就在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教育和礼教上都有很大影响。

朱熹平常在家闲居的时候,每天天色没亮就起床,穿戴整理好衣服鞋帽,到家庙及先圣的神位前敬拜,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书房里。他书房的几案总是摆的很正,书籍器用也必定整理得整整齐齐。

研究学问时,有时倦了需要休息,他便会瞑目端坐一会儿。休息起来后,会迈着方步慢慢地走一会儿。

观察朱熹平日的容貌举止,无时无地,不合于礼。朱熹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法则,从年轻时一直到老,没有片刻时间松懈和放弃过,一直严格要求着自己。

朱熹去世后,宁宗谥朱曰“文”,世称朱文公,理宗时追封为“信国公”,从祀孔庙。明崇祯十五年诏称“先儒朱子”(后改称“先贤”)。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

敬慎,是说要恭敬谨慎;威仪,是指庄重的仪容举止。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在传统经典中,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孩子自小就要开始学习应遵守的礼仪规范,从“站立坐卧”到日常生活的细节都有十分明确的要求。

一个人除了不断增加自己的德行操守外,外表穿戴整洁,使自己的言行和容貌举止符合礼节也十分重要,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也是有修养的一种体现。

《诗经》中就有“敬慎威仪,以近有德”的说法。

玩物丧志与克己复礼

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正是因为他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听从他人的好言劝阻。图为唐太宗画像。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消灭商纣王之后,威德广被四海。西方有蛮夷之邦进贡了一头獒犬,高四尺有余,能通晓人意,威猛而善于和人搏斗,与当时中原之犬大不相同。当时任太保的召公奭,担心武王会因为喜好此犬而荒废政事,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名曰《旅獒》,告诫武王不要“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这篇文章记载于《尚书》里。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尊重他人的人格,是丧失德行的行为,沉迷于喜好的事物中而不能自拔,是丧失志气的行为。平常人如果沉迷于喜好的事物之中,就会忘记自己的责任。君王如果沉迷于喜好的事物之中,就会使天下的百姓遭受苦难。

春秋时,卫国的第十四代君主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如痴如迷,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问民情。他还让鹤乘高级豪华的车子,比国家大臣所乘的还要高级。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资财,引起大臣不满,百姓怨声载道。不久,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卫懿公命军队前去抵抗。将士们气愤地说:“既然鹤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现在就让它去打仗吧!”懿公没办法,只好亲自带兵出征,与狄人战于荥泽,由于军心不齐,结果战败而死。古人对此有诗为评: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荥泽当时遍磷火,可能骑鹤返仙乡?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性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智慧之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求声色之娱,能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知足常乐的生活。

欣赏喜爱美好的事物,是人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如果不知道克制自己的喜好之心,就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古代的明君之所以能政令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也是因为他们知道克己复礼,约束自身的缘故啊。

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休息,因对膳食安排不周而大发脾气。魏征对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食物不够精美,遭到百姓反抗而灭亡了。陛下应该吸取教训。如果没有贪欲,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唐太宗非常喜爱狩猎,也非常喜爱一种叫做“鹞鹰”的鸟,他曾叹息道:唉,玩鹞鹰的时间过得太快,总没个够。一次,太宗得到一只小鹞鹰,非常喜爱,正放在手上逗着玩时,魏征来了,太宗赶紧把小鹞鹰藏在袖中。谁知魏征早就看见了,故意跟太宗讲个没完。等魏征走了,小鹞鹰早已在袖中被闷死了。从此以后,唐太宗再也不玩鹞鹰了。

还有一次,太宗想要去终南山打猎,魏征听说后,便跑到宫门等候。等了半天,不见太宗出现,只好再到宫里看看。一进宫,看到太宗一身猎装端坐在那儿。魏征只好硬着头皮上前问道:“皇上不是要去终南山打猎吗,怎么还没去呢。”太宗答道:“本来是要去的,但我知道你一定会来劝阻,就决定不去了,你放心地回去吧。”魏征听后,笑吟吟地叩拜出宫去了。

古人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正是因为他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听从他人的好言劝阻。对于自身的谨慎约束,使得他具备了治理国家的德行。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能够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不因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就欢喜,也不会看到别人遭受痛苦而无动于衷。一个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时常考虑他人悲苦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心胸宽广的赤诚君子啊。

俗语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现代社会追求个人的舒适生活、个人的情感和欲望,这似乎成了社会的潮流和人们生活的目标。但是实际上,拥有得再多也不代表拥有了真正的快乐。现代人虽然可以通过所谓的技术手段,实现古代做不到的事情,但同时也越来越失去对自我的约束,在迷失与放纵里逐渐使内心变得空虚和麻木。现在的青少年日益沉迷于电脑,游戏机,互联网,脑海里充斥着暴力,色情。这不仅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更腐蚀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逐渐失去积极向上的精神,失去传统的道德理念和人生的志向。

其实,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益的人,一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有德行的人,也一定是一个时时刻刻考虑别人,约束自己的人。朋友们,希望您也能成为一个知足常乐的人,时常反省自己的内心,为他人着想,或许这样,您就能找到真正的快乐与生命的价值。

迫害好人 难逃恶报

古云「福祸无门,惟人自招」,我们的祖先一直相信善恶有报。其实在中国大陆直接参与迫害法轮功学员的部门,重病发病率、非正常死亡率都远远高于其它同类部门,这已经是体制内不公开的秘密了。难道这是偶然的吗?我们在此选登实例,希望引起读者深思,特别希望如有亲人、朋友从事此类工作的读者,能将法轮功的真相告知亲友,并劝他们替自己的未来着想,善待法轮功学员。

原重庆长寿区司法局长遭报

从九九年七二零邪党迫害法轮功学员以来,原长寿县司法局局长陈志和(律师),一直紧跟当地六一零、公安局迫害法轮功学员。

他以讲法制为名,到处诬陷、栽赃法轮功;多次在县、镇办的法轮功学员“洗脑班”讲法制,污蔑大法和大法师父,并宣讲天安门自焚。当法轮功学员给他讲真相、说得他哑口无言时,他不仅不听,还魔性大发,说法轮功学员破坏会场秩序、破坏法制,并配合六一零、公安局将法轮功学员送劳教或看守所迫害。

特别是二零零七年七月长寿晏家镇农民为征地补偿问题去京上访回来被非法关押,群众向镇政府要求放人引发冲突,遭上千名外来警察镇压,打伤并抓、关多人一事,他配合邪党到处宣讲诬蔑法轮功学员搞暴乱,栽赃法轮功学员、毒害世人。

陈追随配合邪党栽赃、迫害法轮功学员,其恶行给自己招来恶报,于今年二月十日得脑溢血死亡。

施害遭报 天津劳教所大队长张春艳三十六岁患癌死亡

天津市板桥女子劳教所一大队大队长张春艳,后为管教科长,多年来追随中共,不择手段迫害被非法关押的法轮功学员,多次得到奖励升迁。

在二零零零~二零零三年间中共迫害法轮功最疯狂的时期,张春艳更是变本加厉,甚至还为此推迟婚期。她利用犯人何丽云(四次犯、吸毒、盗窃),张玉芹(九次犯)等恶人,对坚持信仰“真善忍”的法轮功学员实施不让正常睡觉、打、骂、罚站等折磨。犯人为了减期,迫害法轮功学员越狠毒越能讨好她。

二零一零年六月份,张春艳脸色铁青,突然不能上班,里面的警察说是休长假。后来据知情人透露是得了癌症,在做化疗。二零一一年二月二十七日上午,张春艳在天津市区医院死亡,死时年仅三十六岁,留下一个年仅六岁的女孩。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