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不下庶人”是指贵族必须守礼,百姓却可以免礼。图为传自中土的祭礼:朝鲜王朝君主和王妃的宗庙祭礼。

文/史鉴

长期以来在中国人头脑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旧社会阶级压迫”的铁证。这句话真的是宣扬对平民粗暴对待、对贵族包庇纵容吗?近日有人撰文指出人们误解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我们不妨翻开典籍,看看历史真相。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于《礼记》。“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

首先要澄清,《礼记》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中国人曾经对“礼”谈虎色变,认为是“吃人的礼教”,似乎传统中国人被“礼”束缚,在精神枷锁下活的苦不堪言。其实,“礼”是人类的正常生活规范。我们拜年、婚丧嫁娶、迎来送往都要懂礼数。传统礼仪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文明举止、风俗习惯,它是根源于民间传统的文明习惯。《礼记》是一本详细介绍、阐释古代礼仪的手册。《礼记》中对古代礼仪记载详细到在贵客面前不能骂狗、吃饭时不能扔给狗骨头,类似于有教养的法国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吃鸡翅膀不能用手抓,要耐心的用刀叉。这是人类的礼仪文明,怎么反而成了“精神枷锁”了?倒是中共“破四旧”将中国传统礼仪破坏殆尽,反过来乘虚而入,用真正的精神枷锁把中国人管得死死的。

《礼记》这段原文是记载具体的乘车礼仪。根据上下文,“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实应该分为两句话,逗号应改成句号。“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这是讲一般乘车礼仪。两车相遇,要相互表示敬意。上级遇到下级,不用下车,但要扶着车前横木,点头行礼;下级遇到上级,就要下车行礼;至于庶人,在先秦人看来,他没有当官食禄,就不必行这套礼数。这和现代公司礼仪只能约束公司内部是一样的。“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这是讲对违反乘车礼仪者的处理。对于违反乘车礼仪的下级,如果级别是大夫,国君就不能用刑罚羞辱;国君也不能带着行刑者在身边恐吓下级行礼。也就是说上级不能暴力逼迫下级对上级礼貌。现代公司不也讲要人性化管理,老板对经理层要客气吗?“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这是讲特殊情况下乘车礼仪的变通。

这是先秦封建制礼仪,都是合情合理的,古人的纯朴可见一斑。这哪有什么“阶级压迫”色彩?就算是后人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混合成一句话,割裂了《礼记》中具体乘车礼仪的语境,古人也没有认为“礼不下庶人”就是指对百姓无礼,“刑不上大夫”就是指贵族可以无法无天。

《清史稿·志六十八·礼十二(凶礼二)》记载,雍正帝下谕:儿子在父母病危时娶亲违礼,不许官员这 么干,但允许穷苦无告的百姓娶媳妇以便赡养父母,《清史稿》认为这体现了“礼不下庶人”。

“礼不下庶人”不是指贵族应该对百姓粗暴无礼,而是指贵族必须守礼,百姓却可以免礼。是中共党文化故意歪曲了此话的含义。

《孔子家语》认为“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国君要礼乐治国,对主流社会要礼遇,因此国君处罚贵族时要注意维护贵族的荣誉;贵族犯罪要委婉的劝贵族自首;贵族有大罪要让贵族自裁;不要随便逮捕贵族,让贵族饱受狱吏羞辱。在这里“刑不上大夫”不是什么纵容犯罪,而是“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在这里“礼不下庶人”也不是什么贵族就可以对百姓无礼,或百姓就无须礼教,而是体谅百姓的实际困难,“不责之以备礼”。这都是合情合理的,都体现了“仁”字。在传统文化中,君臣民的关系本来就应该是和谐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并没有什么负面含义。是中共硬要栽赃于传统文化,让中国人看不清历史和现实的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