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表里俱澄澈

—— 读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文/智张孝祥,字安国,南宋时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自幼聪颖过人,史称他“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捷于文思,文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分别在乡试、会试中考取了第一名,二十三岁时即中了状元,可谓连中三元。张孝祥考中状元后,立即上书,要求为岳飞平反,触怒秦桧,被秦桧及其党羽诬陷下狱。次年秦桧死,宋孝宗时,张孝祥出任抚州、平江、潭州等地方官,后授礼部员外郎,建康留守。他善政安民,力主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虽屡遭权贵排挤和打击,初衷不改。其文品亦如人品,他的词风格豪迈,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在词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其高洁的人格。其词《念奴娇·过洞庭》是他因受谗言罢官后自桂林北归的途中所作: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这首词通过中秋之夜乘月泛舟洞庭,以星月皎洁的夜空和辽阔浩荡的湖面为背景,创造出了一个光风霁月、坦荡无涯的艺术意境和精神境界。

词的上片描写了洞庭湖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景色。“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总称洞庭湖,临近中秋了,皓月当空,辽阔的湖面水波不兴,一派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在这美玉一般的偌大湖面上,扁舟一叶宛在仙境。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进一步描述在月光下的湖面,月华星辉,从天空到湖水,上下通明,天地一片纯净。“表里俱澄澈”,既是物境,又是词人的心境,寄寓了作者高超的精神境界,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洞庭秋色美在何处?美在“澄澈”上,这是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这五个字也标示了一种诸如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美好品质。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肝胆皆冰雪”的高洁胸怀。“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词人回顾自己在岭南当职期间,始终坚持正道,问心无愧,月光也能照见象冰雪一般晶莹纯洁的内心。他心念沦陷区百姓,坚定支持抗金将领北伐,如他在另一首所作的词《六州歌头》中写道:“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相传当时著名抗金将领张浚在宴席上读到此词后,为之感动罢席。“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又转写当前月夜泛舟的情景,不管个人处境如何,心念毫不动摇,不会放弃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此句气势雄伟,是说捧尽西江(即长江)清澈的江水,接北斗星为“杯”,细细斟上,邀请天地万物作宾客来一起共饮。何等阔大的气派,何等广阔的胸襟!“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来是明确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然而此时的词人,独自的放声高歌,天地万象,都在心中,个人的得失、世间的名利,皆抛身外,与天地、万象交融在一起,超越了时空,达到了一种超尘绝俗、天人合一的境地。

古人云:“天无云谓之清,水无泥谓之清,风凉谓之清,月皎谓之清”,张孝祥这首《念奴娇·过洞庭》正可谓描绘出水清、月清、人亦清。这首词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是因为词人在词中创造的意境中流露出的无限韵味:对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的感悟,而“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更是一切仁人志士的共同品性和胸怀。鼓舞着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正道,无愧于心,追求光明澄澈的理想之境。

苏武不辱使命

《苏武牧羊图》 (清 黄慎)
天和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由于苏武手下的一个副职参与谋划的突发事变败露,苏武受到了牵连。

匈奴单于逼苏武投降。苏武说:“如果卑躬屈节,有辱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何面目再回到大汉!”说完,拔刀刺入自己的身体。经过抢救,苏武慢慢苏醒过来。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

苏武逐渐痊愈,单于派人来逼降。举剑威胁苏武,苏武纹丝不动;用功名富贵诱惑苏武,苏武闭口不答;归降匈奴、背叛汉朝的卫律来好言劝降,苏武破口大骂。单于见苏武如此忠心,更加想让他归顺,就把他囚禁在一个大地窖中,断绝他的饮食。当时正下大雪,苏武躺在地上,吞咽雪片和衣服上的毡毛,几天后竟然未死。匈奴人以为有神灵庇护,便将苏武放逐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让他放牧一群公羊,并对苏武说:“等到公羊能产出羊奶,你就可以回国了。”随同苏武出使的常惠等使团中不肯投降的官员,也被分别扣留在其他地方。

苏武被放逐到北海边,没有吃的,就挖鼠洞里的草籽吃。他手持汉朝的符节,时刻不离,随身携带,以致节杖上的毛缨全脱落了。过了很长时间,单于又派归降的李陵来到北海边,摆筵劝降。

李陵与苏武是旧交。李陵说:“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白白受苦,你的信义节操,又有谁看到呢!你的两个兄弟,先前已都因罪自杀;你母亲也已不幸去世;你的夫人年轻,听说已经改嫁别人了;只剩下两个妹妹、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如今又过了十几年,是否还在人世,还不知道。人生如朝露,你又何必长久的如此自苦!我刚投降匈奴时,精神恍惚,象要发疯,恨自己辜负汉朝,还连累老母被拘禁牢狱。你不愿归降匈奴的心情,怎么会超过我!况且皇上年事已高,法令变化无常,大臣无罪而被抄杀满门的达数十家,安危不可知,你还要为谁这样做呢!”苏武说:“为臣的侍奉君王,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遗憾。你一定要我投降,就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一片至诚,长叹道:“唉!你真是义士!我与卫律的罪过上通于天!”赐给苏武牛羊数十头。

后来,苏武得知汉武帝去世的消息后,一连数月,每天早晚面对南方号啕痛哭,甚至吐血。

等到匈奴的新单于即位,要求与汉朝和亲。汉使来到匈奴,要求放苏武等人回国,匈奴假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又来到匈奴,苏武以前的手下常惠暗中面见汉使,教使者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猎,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系着一块写字的绸缎,上面说苏武等人在某湖泽之地。”使者大喜,按常惠之言责问单于。单于环视左右侍从,大吃一惊,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确实还活着。”这才将苏武等不肯投降的汉臣放回。

苏武一行来到长安后,汉昭帝诏令苏武用牛、羊、猪各一头,以最隆重的仪式祭拜汉武帝的陵庙,封苏武为典属国,品秩为中二千石,并赏赐苏武钱二百万、公田二顷、住宅一所。苏武被扣留匈奴共十九年,去时正当壮年,归来时头发、胡须全都白了。

后来,汉宣帝为表彰辅佐大臣的功劳,便命人在麒麟阁上,为他们绘制画像,描绘容貌,注明官爵、姓名,共十一人,其中就有苏武。

正直忠义的比干

比干庙
文/清言

比干,子姓,殷商沫邑(今河南卫辉)人。他一生为国为民,正直忠义。

殷商的最后一个皇帝名字叫帝辛,因为他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所以天下人都管辛帝叫“纣”,表示残义损善的意思。纣王刚愎自用,拒绝臣下的谏劝;又善于掩饰自己的过错,凭着一些才能在大臣面前自我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还迫害贤良、残害百姓。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特别宠爱妃子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

当时殷商的很多贤良大臣,都为国为民对纣王进行劝谏,但纣王仍旧一意孤行。太师比干叹息道:“君主有过错,身为大臣的如果不去劝谏,那就是不忠。因为怕死而不敢说话,那就是没有勇气。君主有过失,为臣的应去劝谏,如果不听,臣子应拼死劝谏,这才是真正的‘忠’。”并说道:“君主有了过失,如果做臣子的不去拼死劝谏,那百姓们有什么罪过呢?”

由此可见,比干视江山社稷,和百姓们的利益为重。没有任何的私心,真正为了国家和百姓着想这才是真正的“忠”。那些对切身利益患得患失,是非不分,只知言听计从的人,只能称得上是愚忠。

比干到了摘星楼,强谏三日没有离去,纣王问他:“你凭什么来劝谏我呢?”比干说:“凭着君主应遵循的善行仁义,所以前来劝谏。”纣王大怒,在妲己的妖言蛊惑下,终于残忍的杀害了一代忠义之臣——比干。

荒淫无度的纣王招致天怒人怨。百姓们对他的厌恶和怨恨日渐增深,诸侯们也纷纷疏远和背叛他,天灾也不断示警。商朝末年,发生了一次地震。《竹书纪年》载: “帝辛四十三年春……峣山崩。”另据《淮南子》载:“殷纣时,峣山崩,三川涸。”史籍在解释地震原因时说:“纣王无道,故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这加速了商王朝的崩溃,也预示着商朝气数已尽。

这时,周武王顺天意应民心,率领诸侯讨伐了商纣,纣王众叛亲离,自焚而死,妲己被处死。

一生为国为民、正直忠义、不畏强暴、直言敢谏的比干名闻千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人称“亘古忠臣”。周武王特意为比干封墓,并赐林姓。人们在比干的家乡修墓建庙以示纪念;春秋时期的孔子亲自剑刻“殷比干墓”碑;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亲诣比干墓,祭祀比干,并立庙宇;唐太宗曾亲临比干墓,举行隆重的祭礼,并下诏追封比干为“太师”,谥“忠烈公”;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乾隆御书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

损己利人的庾亮

庾亮,字元规,东晋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累迁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为人有很有德行。

庾亮有一匹马,有相马人看出这是一匹凶马,会伤害主人,于是劝他把马卖掉。

庾亮说:“如果卖肯定就会有来买的,这就是害了买马的人。我宁可自己受伤害,怎能把伤害转嫁到他人身上呢?昔日孙叔敖为后人而杀两头蛇,自古以来被传为美谈,我效仿他,不也很好吗?”

在灾祸或损失面前,宁肯自己付出和承受,也不将之转嫁于他人,这是古人尊崇的君子美德。古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