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蜀中时期的李白——游仙问道

李白的诗《登峨嵋山》写道“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图为峨眉山。
李白,字太白,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当时属于唐王朝所建置的安西都护府)。李白约五岁时,他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县)。

李白青少年时期,接触过不少文化典籍,学习的范围相当广泛。他自己说:“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赠张相镐》),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接受多方面的思想和知识。

蜀中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有奇险雄伟的山川,又有平衍秀丽的原野。李白在青年时代即已游历了蜀地的不少名胜古迹。他很早就受到盛行于唐代的道教的影响,多同道士交往。广泛的学习、游历和社会交往,开阔了青年诗人的胸怀,孕育了他热情奔放、不受传统束缚的思想和性格。入世则要做君主的辅弼,出世则要做超凡的神仙,这就是李白的人生观的一条主线。

蜀中时期是指李白定居蜀中的时期,是公元七零五年——七二六年,此时李白——二十六岁。这时期的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可以考定的不到十首。这些诗篇显示了诗人的才华,也显现了其游仙出世的人生境界。这里仅赏析两首:

一、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戴天山,一名大康山(亦作大匡山),在绵州昌隆县西,李白曾读书于山中的大明寺。这首诗的题目即是全诗的主旨——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前面四句写景寓情。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树深时见鹿”二句写道士居处静谧幽深,时见野鹿;诗人正是缘溪而行,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磬声,说明道士外出,点题“不遇”。“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写道士处所的景色,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从碧绿的山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种优美壮观的奇境。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问了很多人不知道士所踪,心中愁闷惆怅。“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

二、登峨嵋山

【原文】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译文】

古蜀国,今四川,群山绵绵,犹如仙山,其中最秀美的算是峨眉山,周游登览上绝顶,奇特山景无法一一穷究。

第二段“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写峨眉山之高峻磅礴,秀丽无俦,奇光异彩,分列杂陈。让人感到一登峨眉山,顿入清境,仿佛置身于图画之中。“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进一步写登山以后的感受。言登临峨眉山,沉浸于丹霞翠霭之间,心与天和,似能参天地之奥秘,赏宇宙之奇观,得到了仙家的锦囊之术。

第三段“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接着描述诗人在这样的山光掩映,云霞飘拂的景象下面,欢快无极。弄琼箫于云霄,响彻群峰;弹宝瑟于石上,声动林泉。怡情于物外,乃得偿平生之夙愿。“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说明诗人早已绝情荣利,不慕纷华,在漫游峨眉,饱览山光之际,快慰平生,欢情已偿。

末段前二句“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云烟万态,晴光霞影,呈于眉睫之前,大略指峨眉山顶的“佛光奇景”。在晴光的折射之下,人影呈现于云影光环之间,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尘世百虑因而涤尽。末二句“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骑羊子”,指峨眉山传说中的仙人葛由,传说他骑着自己刻的木羊入山成仙。诗人说:假如得遇骑羊子葛由,亦当与之携手仙去,上凌白日,辞谢人间。

纪晓岚推介夫妻和谐的“神咒”

文/程实

纪晓岚的外祖母曹太恭人,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沧州有位官宦人家的妻子,不被丈夫宠爱,心中郁郁寡欢,都快要成为心病了。她的性情乖戾,夫妇俩更合不来。这时,恰好有一位修行高深的尼姑到来,她就前去向尼姑询问:自己与丈夫合不来的原因和解厄之道。

尼姑说:“我不是阴间的官吏,不能查你们配偶的名册。我也不是菩萨,不能看到人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但是因缘的道理,我却知道。说到因缘,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结合的事。大概因有恩情而结合的夫妻,必定相互欢爱;有因怨恨而结合的夫妻,必然相互对立;也有因非恩非怨、亦恩亦怨而相结合的,这就必然双方互有负欠、而彼此相互取偿。就这么几种类型。你们夫妇,莫不是因怨恨而结合的?这是上天决定的,不是人为的。虽然是这样,天定胜人,人定也能胜天。所以释迦牟尼创立佛法,准许人们忏悔。只要消除你的好胜心,收敛你的傲气,逆来顺受,用情感去弥合,而不用事理去争吵,你只管修行好你内房的职分,孝顺地侍奉公公婆婆,和睦地处理妯娌关系,宽容地对待姬妾婢女。你只管做到这些,只管自己,而不用管别人怎样,这样或许可以挽回你们夫妻的感情吧。你不必询问以往的原因,也不必去计较别人。那样做,没有任何好处。”

这位妻子,按照尼姑的话去做了,许久以后,夫妻关系,真的像刚结婚时那样,终于和睦相爱。纪晓岚的外祖母曹太恭人,曾用这件事,告诫几位儿媳妇说:“那位尼姑所讲的道理,真是闺阁之中,解除怨恨的神咒。坚定不移地实行,没有不灵验的。如果有不灵验的,还是应该怪自己:没有坚持做到底。”

(事据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三尺头上有神灵 凶手无奈自投案

唐朝时,卫州司马杜某,他先前曾经担任过洛阳县尉,掌管当地的捕捉盗贼的专项工作。

当时,洛阳城南的午桥,有一户人家突然失火,全家七口人,都被烧死了。虽然事属可疑,但是尚无头绪。

有一天,杜县尉正坐在公堂上,有一个人,被看守大门的衙役捉住,狼狈拖至面前。问起缘故,看守大门的衙役回禀他说:“这人刚才进来时,一脸惊恐的样子。他跑进县衙内,又跑出去;然后,又跑进县衙,又跑出去。如此来回多次。我觉得可疑,所以把他捉来,请您审理。”

杜县尉问那人道:“你为什么乱闯县衙,反复进进、出出?”

那人回答说:“我就是杀死午桥那家的贼,特来自行投案。我们五个人结伙,一同抢劫那家,得到财物数百贯。恐怕事情泄漏,就杀死他们全家。然后,放火焚烧了屋子,伪装成好象是他们自己烧死的,所以没有被人怀疑。我们带着财物到了城里,住在‘道德坊’。我和同伙想外出,总是遇到坎坷,走不出去。今天,我走出道德坊,往南行,忽然见到空中有六、七团火,大的像瓠子,小的如酒杯,阻拦在我的面前,使我不能往南出。于是我回头往北走,又有小火,直入我的心中,焚烧脏腑,使我疼得发狂。我又被群火缠绕,被赶到县衙门。等到我进了县衙门后,那些火团,就不见了,我心里的火也没有了。于是我又跑出门,想逃走;不料火团又出现在空中,阻拦着我,不让我出去。这样,我便跑出、跑进,反复多次。现在,我自知:神要灭我,难免于罪,所以全都说了出来。”

于是,这位杜县尉,就命令县衙的差役们,立即逮捕了那人的同伙,获得了赃物罪证。因他们一伙,杀人放火,罪大恶极,经上司批准,将其全部处死。

当地百姓,尽皆赞叹:“真是三尺头上有神灵啊!”

(事据《纪闻》)

孔颜乐处

唐吴道子绘画“孔子行教像”拓片

安贫乐道是我国古人的一种立身处世之道,也是自古以来为人称颂的美德。“安贫”反映的是对清贫的物质生活安然恬静的一种坦然态度,“乐道”反映的是对真理 孜孜不倦的追求。儒释道在传统文化中的渊源传承,使得历史上有很多安贫乐道之士,他们不为世间贫穷、富贵等外在环境所动,始终道心坚定,以学道、悟道、得 道为最大的快乐。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意指如符合正道,即使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是乐在其中了。成语“乐在其中”就出自这段话;孔子还曾这样描述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说颜回使用非常简陋的竹器吃饭,用瓢饮水,住在陋巷,别人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处之泰然,不改安贫乐道的心境。对于孔子、颜回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人们把他们这种融于道的心灵深处的快乐,安贫乐道的精神,合而称之为“孔颜乐处”。

孔子倡导儒家道义担当的“安贫乐道”,对“道济天下”的坚信,“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提倡道德教化,经常劝人安贫乐道,完善道德人格,帮助人们从功名利禄的贪欲中超脱出来,勿因迷失人生方向而堕落。他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告诉人们知顺天命,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安贫乐道了。

孔子和他的学生把实践道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准则,凡事以是否符合道义为前提,周游列国而弘道。以人道去符合天道,人心合天心,以达到“天人合一”。后来的儒家知识份子都以寻求“孔颜乐处”作为自身内心世界充实的理想境界,追求崇高的道和“天人合一”。

两个富人 两种结局

文/程实

宋代黄州(今属湖北)有个董助教(当时的一种官职名),家境富有,并且乐善好施,快意助人。每当灾荒年景,他就经常做许多饭,让挨饿的人吃。还专门为小孩做饼吃。

有一天,挨饿的人蜂拥入院,不可遏制,他被撞倒在地,但他也不在意,爬起来,照样招待饥饿者。

这位董助教,德高望重,精神爽朗,活到很高的岁数。

与他相反,黄冈村有一个名叫丘十五的人,家庭富裕,存了很多粮食。一遇荒年,便抬高粮价,穷人叫苦连天。

这人囤积居奇,只想发财。却没料到:他到老年,体弱多病,不能够再吃饭了,只能以羊屎充饥。家人看了很可怜他,便把米做成羊屎状,让他吃,然而他接过来就扔掉,一定要吃真羊屎。如此数月之后,方才死去。(事据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

退党退团退队(三退)方法

可使用化名(小名)

方法一:
网页投稿:通过突破网络封锁软件或加密代理登陆大纪元网站,在退出共产党网页填入声明。签名网站:http://tuidang.dajiyuan.com
方法二:海外电子邮件:tuidang@epochtimes.com
方法三:
(从中国大陆)电话传真:
电话:  001-702-873-1734   001-416-361-9895  
       001-514-342-1023   001-604-276-2569
传真:  001-301-916-2364   001-702-248-0599
       001-201-625-6301   001-510-372-0176
方法四:公开张贴:身在中国大陆而暂无上网管道者可先将退党声明张贴到适当公共场所,先起到公开表明心意的作用,以后找机会上网。
方法五:身在海外的,可以直接将三退名单交给退党服务中心义工。

提示:1、由于中共对网络信息过滤,从中国大陆发邮件请用在国外网站上申请的邮箱,退党词语用符号隔开。
2、从中国大陆用电话卡在插卡电话上拨打上述国际电话,如果听到提示 “空号”,请别受干扰稍等即通。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