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凶宅变为福地的故事

文/无思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乃天理,是人所不能移易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确实如此。我们家乡有个流传很广的风水故事,很能印证这个理。且听我道来。

一个风水高手赶路,一路行来因天气太热,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可沿途人烟稀少,连个喝水的地方也没有。好不容易见到一户人家,正在场里打麦。风水师连忙过去,问人家寻口水喝。

这家本都是实诚人,从不与人争竞,见僧人道士都要布施,哪个要饭的来都打发。看见人来,很热情,招呼风水师坐下,专门让儿子去井里打井里凉水。水打出来,儿子把水端过来,递到风水师手里。风水师焦渴难忍正低头要喝,这家的老妇人抓了一把麦秸就洒到了水碗里。风水师一看,怒从心头起,可四顾无人,仅此一家,也不敢发作,就强忍怒气,边吹麦秸边慢慢喝水。

一大海碗凉水喝完,风水师心生一计。就装作和颜悦色的样子说:“走路匆忙,无以为报,路上见附近有一处好阳宅风水,跟你们说说,也算是报答吧。” 这家人正要搬家,一听这话,不做他想,更加热情的招待风水师。然后领着风水师去看地。看完地,交代了具体事项,风水师就走了。这家人真就按风水师说的把家给搬过去了。

事情过去,风水师早就把这事给忘了。多少年后,风水师又一次有事经过这里,只见路边一家,房屋高大,骡马成群,童仆往来不断,显然是一大富之家。风水师猛然想起往事,百思不得其解,自忖道:“我因为气那家妇人无理辱我,特意点了一个五鬼闹宅之地报复,主财产耗散家人不安。如何这家人反倒发达起来?”

风水师疑惑不解,非常想解开这个谜,就决意去问个究竟。那家人一见,还认得他,热情招待就不用说了。风水师先含愧道了歉,然后说明了事情缘由,提出疑问。这家老妇人说到:“唉,你误会了。我那天往碗里撒麦秸,是怕你走路太热,井水太凉,喝的太猛容易生病,一急就抓把麦秸撒碗里啦,可不是欺负你呀。至于你说的转风水的事,我们也都不懂。”风水师一听人家本是善意,更加惭愧,越发想弄明白这个事,就让这家人领着四处走一遭。

走完回来,风水师明白了,问道:“你家旁边两道沟上的桥是谁修的?”“那是我们看乡亲们往来不便,自己家修的。”

“咦,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善哉斯言!你们无意中的善举,竟然把五鬼闹宅的凶地变成了五鬼献宝的福地。真是天佑善者,人不能祸啊。”

故事简单,可其中包含的道理意味深长。动善念,行善事,邪不能侵,凶亦为福。善心长存,才真正是积福之道。可现在的人有多少能明白这个道理呢?尤其那些中共恶官们,明面宣传无神论,暗地对风水之类十分相信,听说哪里有风水高手跑的比谁都快,一心期望通过风水富贵显达。可是日常行事,只知迎合上意,不知保护百姓;只图自己捞钱,不思为百姓谋福;一味纵情声色,哪管百姓死活;当面一套官话,背后一套鬼语;甚至残害百姓,迫害修炼人,其罪恶真是天怒人怨、罄竹难书。如此的作为,妄想用风水来升官发财,如何能够呢?

积善改运 作恶损寿

清朝广东顺德县温汝适,乾隆四十九年考取进士,有位相士给他相面,说他这一生只能做到四品官。乾隆五十九年,广东的至大堤围崩决。温汝适因为丁忧返乡,目睹百姓流离失所。他拿出全部家产并组织捐资完成堤防的修筑。除此之外,他又设立义学,讲授儒家经书等,行善劝善。后来,他回到京城,那位相士看了他的面相,很惊讶地说:“你回乡一定种了许多福德,不然面相和骨格怎么改变许多呢?你可以升上两品官了!”温汝适把经过告诉相士,相士笑着说:“相由心生,你的前程不可限量啊!”后来,他历任广西、四川和山东的主考,升到兵部侍郎。他的儿子温承悌,道光六年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做了刑部主事官。人们说这也是因为温家以善济世所成。

唐朝时的一位尚书苏颋,年轻时有人给他相面说:“你能当官到尚书,能当到二品官。”后来做到尚书三品官,得病很重,找一个相士给他看相。相士说:“你的寿 命已经尽了,无法再延长了。”苏颋就谈起原来曾有人给他相面时所说过的话。相士说:“你当初确实是这样,由于你在桂州做官时杀了两个人,现在这两个人在地 府里控告你,司命的官减了你二年的寿命,因此你不能达到二品。”苏颋原来在桂州做官,有两个小官吏控告县令,苏颋为了保护县令而杀了二吏。苏颋想起这段往 事,长叹而死。

损己身 恤民情

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贞观二年,京师长安一带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皇家禁苑观察庄稼,当看到了蝗虫后,用手抓起几个蝗虫说:人以谷物维持生命,你却吃了它,是侵害百姓。如果百姓有什么过错,责任在我一人,如果你有灵,你就不要坑害百姓,来蚀食我的心吧。说完就要把蝗虫吞入肚中。随从的大臣们赶忙进谏说:“恐成疾,不可。”太宗说,我正希望把灾害转移到我的身上,怕什么疾病呢。说着就把蝗虫吞入腹中。从此以后,在太宗时,蝗虫再也没有为灾(《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

贞观二年八月,太宗亲自到朝堂,览阅人间冤屈。由于时无大事,太宗便寝食于西宫。这时公卿大臣表奏说,依照礼仪,皇帝在夏天可以居住于凉爽干燥的台榭。现在重暑还没有完全退去,秋雨绵绵的秋天刚刚到来。宫殿的地基很低,宫内潮湿不堪,请陛下颁旨造一个台榭居住。

皇帝回复说:朕有气病,受到潮湿和冷气,就会关节疼痛,哪里适合于居住在低而潮湿的宫中呢。但是如果顺遂了你们的心愿,将要花费很多。过去汉文帝将要起露台时,想到要耗费十家人的财产而不为。朕的德不及汉文帝,而花费的费用超过文帝,这种做法怎能称为为天下民众父母的道理呢。然后颁诏禁止了大臣们的请求(《旧唐书·太宗本纪》)。

贞观五年,负责礼仪的部门向太宗上疏说,皇太子即将要行成人礼,时间应该以农历的二月为吉利,希望皇帝颁发诏书,增加兵员来准备太子成人典礼时所用的各种仪仗。太宗回复曰:“今东作方兴,恐伤农事”。颁诏令改为十月。

太子少保萧瑀上书奏请说,按照阴阳家相生相克的道理,选择为二月为最好。太宗说:朕不会拘泥于阴阳而行事。如果人的一动一静都要依据阴阳,而不顾理义,就想求得福份和天的护佑,怎么可能呢?如果人的行为都遵守正道,自然会与祥祯而遇。而且人的吉凶在于人自己,哪能依靠于阴阳。农时甚为重要,不能失去。拒绝了萧瑀的奏请(《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

古文欣赏:《爱莲说》

周敦颐,湖南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史称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为官几十年,清廉正直,淡泊名利,视轩冕之贵、金玉之富,犹如铢尘一样的轻微。他晚年辞官归隐,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平生酷爱莲花,曾辟池种莲,名“爱莲池”,并写下了一百一十九字的《爱莲说》一文,全文如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不随波逐流,莲之美丽在于它的高洁和给予,周敦颐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的感化力量和美德的芬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周敦颐以莲寄托自己的心志: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喧嚣的尘世中始终保持一个独特的高洁的自我,象莲花一样洁身自好,不染纤尘,就可以成就君子的风范。所以他为官可以“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任南安司理参军时,因坚持正义,不愿苟同权贵而递上辞呈;也可以在赣州为官多年,保持清廉勤勉,深受百姓的拥戴。读《爱莲说》使人产生激浊扬清、荡涤尘垢的精神力量。古之君子追求真理和道义,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重视人格修养。他们不为物欲和各种世间外在环境所动,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始终保持自己的真我本色,心怀天下。其文品亦如人品,鼓励世人无论身处任何环境都要坚持正道,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维护真理和正义。

二程安贫守节

文/智真

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虽然个人经历不同,却都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追求共同的理想。程颢历任地方官,书“视民如伤”于座右自警,又婉拒宰相吕大防赠他百匹高档精美绢帛,说何只我穷,“天下之贫者亦众矣”,每于公事完毕,即亲自教学传道;程颐曾教皇帝读书,向哲宗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之人。这些都反映了他们二人不以自处清寒为意,而以百姓疾苦为念。二人后来因触怒权贵而辞职回乡。

二程在为学、为政与做人等方面都表现出高尚的道德风范,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纲常。他们的生活状况虽然时常“蔬菜不继”,但从不“辍教”,名节广传,故士子从其学者无数,甚至不远千里而来,著名的“程门立雪”和“如沐春风”的典故更被后人传为佳话。

二程著作甚丰,曾自述:“昔受学于周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认为心灵得道,天人合一的境界,乃是精神上乐趣之所在。程颐写道:“天道、天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圣人循天理而欲万物同之”。程颢在诗中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感悟道的庄严崇高,“乐”在于通于天地精神,乃至通于无量众生之心,通于宇宙万事万物,他还写道:“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秋月》)、“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游月陂》),表现出其心境的宁静、淡泊和从容。

古语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史上有许多道德高尚之人,都是真理和道义的实践者、传播者和修身的典范。修道人有修道人的乐趣,本身就是乐在其中,看淡贫、穷、富、贵,修去各种物欲及人的执着,保持内心世界的祥和、充实和自得。乐在明理,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前程一片光明!“安贫乐道”理念彰显出一种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无论身处任何环境都要坚持道义,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义无反顾地追随真理,永不懈怠!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