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孔子贵天道

文/智真

古人认为,上天主掌一切,天道规范一切,华夏传统是承天理而来,坚守传统文化中的做人标准,也就是遵从天道。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一生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弘道崇德,倡导以道德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鼓励人修身、知人、知天、成圣,为后世做出了楷模。

在传统理念中,“道”意味着天道,“德”指人们遵循“道”,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孔子认为行“圣人之道”者,要“敬天知命”,达到与天地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一次,鲁哀公问孔子说:“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回答说:“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孔子感悟到天道具有成德、生物、光明的性质和生生不息的力量。天道无所不在,天道形诸于地,即为地道;形诸于水,即为水道;形诸于马即为马道;形诸于人,即为人道。做人要不断充实道德,才能知天事天,等待天命,才能够做到安身立命,如他在《大学》中所指出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孔子还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即奉行“三无私”精神。他推崇先古圣王所行之王道,如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实行过的道,即为政者与天地同心,有“天”、“地”、“日月”对世间万物的“无私”气度和胸怀,并以无私之心关爱天下众民,这也是儒家所讲的“内圣外王”之道。

孔子抱着济世拯民之志,不辞辛苦地周游列国,从不为个人的际遇而忧虑,他所关心的是道义的流行和推广。一次,孔子带着学生来到了宋国,在大树下教学生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威胁孔子阻止其弘道,派人拔了这棵大树。他的学生们很担心老师的安全,就要孔子赶快离开宋国,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学而》)孔子认为他所具备的德是上天赋予的,桓魋又能怎样呢?还有一次,孔子要到九夷这个地方居住,有人说:“这个地方风俗鄙陋,怎么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还有什么鄙陋的呢?”在孔子的心中,弘道是为了完成上天所赋予的责任,所以他必须去做。他要对于天负责,对民众负责,对自己的志向负责。这里充份体现出他对于天道的坚信和仁者无畏的精神,也是敢于担当大任的精神。卫国大夫王孙贾曾问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孔子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孔子对于王孙贾关于奉承奥神、灶神的提问,告诉他如果人获罪于天,违背了天理,怎么祈祷都是没有用的。
  
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伦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成为士大夫心中屹立不动的丰碑,也使每一个时代的中国人在立身处世上都有一把良心尺度。而当今中共却逆天叛道,破坏传统信仰和正信,反天反地反道德,妄想以“假、恶、斗”的邪恶党文化取代传统文化,把人们带向罪恶的深渊。如此恶党,正在面临历史的淘汰,人们只有退出中共及其一切附属组织,切勿为其作陪葬,敬顺天意,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诚信”之道

文/李亮

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经典,也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这里讲数则有关诚信的故事:

刘平守信救母保命

汉更始年间,天下大乱。有一个叫刘平的人,带着母亲逃难。一路上,风餐露宿,食不果腹。有一天,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刘平只好把母亲藏在一个低洼处,只身一个人出去找吃食物。

结果,他碰上了一伙饿贼,要把他煮来吃了。他连忙跪地求饶,说自己是为母亲找野菜充饥而出来,恳请他们放了他,并且立誓说,如果能放他回去,让饥饿的母亲填饱肚子,他一定会回来,决不食言。群贼怜悯他的一颗孝心,就放了他。

刘平找到吃的并服侍母亲吃饱后,便把刚才发生的一切禀告母亲。他说,既然答应人家了,我就得回去。于是,拜别母亲,一转身,真的走了。

当群贼看到刘平真的返回来,连他们自己都惊呆了。他们没有想到,这个世界上还会有这么守信的人。最后,群贼非但没有难为他,还恭恭敬敬地把他送走。

荀巨伯守信救友退敌

这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汉代人,叫荀巨伯。有一天,他听说朋友染病在床,于是便到郡里去看望朋友。不巧的是,正赶上胡族入侵,郡里的人闻风而动,都四散跑光了。但荀巨伯没有跑,朋友劝他赶紧离开。他说,我怎能在这种危急的时候扔下你一个人不管呢?这样不仁不义的事情,我才不做呢!

胡兵很快发现了荀巨伯以及卧病在床的朋友。空空的一座城里,竟然还会有人在!这是入侵者万万没有想到的。胡兵很纳闷,问荀巨伯为什么不跑?荀巨伯说,朋友有病在这里躺着,我怎能丢下他不管呢?如果朋友今天难免一劫的话,希望我能代他而死。

当那些胡兵听完荀巨伯的话后,感慨地说,我们这是无义之师攻入了有义之邦啊!在愧怍中,胡族竟然退兵而去。

周幽王失信群臣则失天下

大家知道“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吧,说的是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二十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时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犬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商人失信于人则丧生

《郁离子》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有钱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账了。他只给了渔夫十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

富翁说:“你一个打鱼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自古以来,诚信是为人之本,为政之法,齐家之道。只可惜,现今的社会,讲“诚信”的人实在太少了。当权者为了一己之私不择手段毁坏中华正统文化、迫害正信,甚至以谎言、欺骗推动对信仰“真善忍”的法轮功学员的迫害。为官者,谎话连篇、欺上瞒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贪污腐化……;经商者,投机取巧、机关算尽、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甚至以毒害民、屡禁不止……。

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冷漠无义,甚至互相欺骗、弄虚作假……,实是一个无信的政府正带动着一个无信的社会,朝着极其危险的境地狂奔啊!难道还不是佛陀和先知们所预言的人类末劫社会吗?末劫时,寻找真相、得闻正法才是回归道德的唯一出路!

晏婴说“和而不同”

文/智真

齐景公继位后,晏婴见他宠信梁丘据,对梁丘据的谄媚之言全然接受,不觉心忧。一次,梁丘据又胡言奉承景公,景公对众臣说梁丘据和他最为和谐,晏婴就此上前道:“臣不是这样看。梁丘据分明是无端夸奖主公,全无根据和原由,这只是谄媚之言罢了!你们之间只是‘同’,而不是‘和’,这岂是和的真意呢?”

景公脸上无光,只道:“这有什么分别吗?”

晏婴直言道:“当然不同了!和谐就像做羹汤一般,用水、火、醋、肉酱、盐、梅等各种调料,经搅拌糅合使味道适中,先用火烧煮,淡则加料,浓则加水,如此方能食之味佳。君臣之道也该如此,君主正确的,臣子应极力维护。君主不对的地方,臣子也应指出来,以正过失。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政事才没有失误。”

景公听之茫然,晏婴随即又说:“梁丘据之人,为取主公欢心,不问好坏,顺从主公行事出言,始终和主公保持一致,这是‘相同’怎么是‘和谐’呢?这样对主公、对国家有什么益处呢?无端吹捧却会助长主公骄傲之心。听他之言,如同在水里加水,谈不上什么味道。又好比琴瑟,只弹一个声音,没有人会去听他啊!”

景公听罢方悟,久思过后,不禁称好。他对众臣说:“早闻晏婴勇气过人,忠义可嘉,今日我终于亲眼见到了。他不怕惹我生怒,敢言人之不敢言,这才是真正的忠臣啊!”

当权者只爱听信吹捧、阿谀之辞,也不过是个亡国之君罢了;若不仅听不得“不同”之言,而且动辄发动全民运动,逼迫人人表态说谎,为推行政治运动故意造假、欺骗,则破坏的是民族道德,带来的是全民族的灾难。

曾参弘道

文/智真

曾参,师从孔子,在修身和躬行礼仪上颇有建树,传承孔子主张,弘扬道义,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曾参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陇亩,晚间刻苦学习到深夜,生活窘迫,鲁国国君听说了他的品行后,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他固辞不受,依旧“敝衣而耕,常日不举火”(《孔子家语》)。使者曾劝说他:“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曾参对使者诚恳地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予人者骄傲于人。纵然予人者并不骄傲,但我能不畏惧吗?再说,无功受禄,不如自食其力。”因此,曾参依旧无怨无悔地过着贫困的日子,自得其乐。

曾参周游列国时,齐国想聘他为相,楚国欲迎他为令尹,晋国有意尊他为上卿,但他看到自己施惠于民的建议未被采纳,于是坚辞不受,始终从事教学,四处授馆。后来他到卫国,与同学子夏等设教于西河一带,从者甚众。当时他的同学子路正在卫国做大夫,有人建议他去找子路,定能获得高官厚禄。曾参说:“我以宣扬‘仁’为己任,并不求名利。宁愿在西河教学,过安贫乐道的生活!”他就一直住在西河岸边,有时连续三天不生火,十年没做过新衣服,尽管生活如此艰苦,却依然乐观开朗,教学之余,散步河边,拂着轻风,唱着《商颂》,怡然自得!他还编著了《大学》、《孝经》等经典著作,流传后世。

古语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史上有许多道德高尚之人,都是真理和道义的实践者、传播者和修身的典范。修道人有修道人的乐趣,本身就是乐在其中,看淡贫、穷、富、贵,修去各种物欲及人的执着,保持内心世界的祥和、充实和自得。乐在明理,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前程一片光明!

狄仁杰宽厚待人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以明经举,累迁大理丞。武则天时任宰相,为官敢谏,为政慈惠,常以举贤为意。

当年,狄仁杰在担任并州法曹时,同府法曹参军事郑崇质的母亲,既老且病,而郑崇质却又要被朝廷派遣出使边远地区。

狄仁杰对他说:“太夫人病得不轻,而你却要出远门,让太夫人挂念万里之外的儿子,这怎么行呢?”狄仁杰便去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使。当时蔺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闹矛盾,他将此事说给李孝廉听,然后说:“难道我们不觉得惭愧吗?”从此两人相敬如宾。

狄仁杰后来升任宰相,武则天对他说:“你在汝南的时候,有人说你的坏话。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狄仁杰拜谢道:“陛下如果认为臣有过失,臣应当改正。陛下明白臣并无过失,臣就很幸运了。臣不想知道谁说过我的坏话。”武则天大为赞叹。(据宋代孔平仲《续世说》)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