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兴衰存亡大事早由天定

文/陆真

公元前487年,宋军围攻曹国的都城,曹国处于危亡之际。郑国的卿大夫桓子思(人名)说:“如果让宋灭曹,于我们不利,我们郑国不能坐视宋军去灭掉曹国。”于是在冬天,郑国发兵去救曹国,进犯宋国。起先,曹国有一个人,梦见贵族们立于社宫,在策划如何灭掉曹国。这时,曹始祖(振铎)说:“且等公孙强来。”大家都赞同。梦醒后,那人在曹国君臣中,寻找公孙强其人,没找到。他就告诫自己的儿子说:“我死之后,当你们听到公孙强要当政,一定要离开曹国。否则非常不利!”

后来,曹伯阳在公元前501年即位,他专好围猎骑射。曹国有个村夫公孙强,很善射,他把射得的白雁献给曹伯阳,讲起围猎之乐,曹伯阳听得很入迷。又同他谈国家大事,就更可心了。公孙强就此得宠,被任命为司城(即司空,掌工程)之职,参与政事。做预知梦的那人的儿子,得知公孙强来朝廷做了官,想起祖先的告诫,于是离开了曹国。

公孙强劝曹伯阳争当霸主,曹伯阳言听计从,便背离了当时的盟主晋国,又扰乱宋国。宋国派兵来征讨曹国,晋国又坐视不救,在其都城郊外筑黍丘、揖丘、大城、钟、邗等五城邑。宋景公三十年,他征讨回国后,因不堪某些官员的批评,愤然回军,一举灭了曹国。(事据《左氏春秋集解•哀公》卷廿九)

曹是周武王分封的一个诸侯小国,定都在今山东定陶西南。本文记曹国某人梦见曹始祖振铎,预言曹将亡于公孙强之手,并嘱告其后世子孙,及时去国避祸。曹伯阳即位后,果因误听了公孙强的胡说,毁盟称霸,众叛亲离。终于在纪元前487年,曹国被灭。

曹始祖本是周武王之弟,早于灭曹六百余年,出现在预言梦中,这件事,被古人当作亡灵嘱告的典型。这个预知性质的奇梦,在后来的历史中,终于得到了证实,并被史书记载了下来。无独有偶!而“中国共产党亡”的字样,也是上天早就定好了,不久即将兑现。所以,笔者再次提醒那些尚未“三退”的人们,赶快惊醒,迅即三退。否则就真的追悔莫及了!

传统中秋感悟

文/智真每年的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此时月色皎洁,菊桂飘香,万家灯火,赏月、咏月的风俗,历代相沿,形成了一个传统习俗。那一轮明月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牵念,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祝福和期盼。我国传统中秋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给人以丰富的心灵感受。

祭月、拜月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份,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古时历代历朝的人们无不重视敬奉天地之神,史载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表达了古代君主对天地的崇敬感恩之心,对各种神明的敬畏感念之心。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也影响到民间,民间亦举行各种丰富的祭月、拜月等仪式和活动。

赏月、咏月

古人赋予了月亮许多美丽的传说,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从灰飞轮阙到仙人乘鸾,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副副斑驳陆离的胜景,那里有神仙、有桂树、有玉兔、有广寒宫。月亮是仙境,是与每一个人相关的碧空明镜,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交流的良机。月亮是人类的朋友,可与人心灵沟通。中秋之夜,月亮东升,清辉洒满大地,人们便开始赏月活动。亲朋好友相聚,把酒临风邀月,吃月饼以示“团圆”,此外还有燃灯、观潮、舞火龙、歌舞等各种活动。

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望月怀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富生命力的传统主题之一。使对故乡和远方亲友的思念和深深的祝愿突破了空间的距离,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唐·白居易)。唐代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展现出一种明月升起,光照天涯的阔大境界,体现了诗人旷达博大的襟怀,反映出人们彼此互相关爱、互相祈福的和谐景象。

中秋之夜,仰望天穹,那一轮明月满乘着诗人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超然。人们与月对话,以月为友,月亮的高远清澄在诗人那儿唤起的是宇宙辽阔与人心交感的无限遐思。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描写出明月亘古不变,是历史的见证和永恒无限的象征,引发人们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唤醒生命本性,追求人生价值。把月拟人化,描写月的品质,如唐代曹松在《中秋对月》中写道:“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写月亮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描写月的澄澈和光明,如晋代陶渊明在《拟古》中写道:“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而唐代李朴的《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则体现出诗人们追求清莹透明之境及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千里万里,共赏同一轮明月;千山万水,共同沐浴着如水的月光;千家万户,共同表达着祝福的心愿。在中国人心中,月亮是美丽、光明与永恒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向往。圆润澄澈的中秋明月,给人们一种精神提示,体现出传统节日深厚的道德内涵,同时也给人们的道德修养提供借鉴,敬畏天地自然,敬天敬神和对上天的感恩,感悟宇宙、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光明美好的未来。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图为月坛的钟楼。

道德有价

提起道德,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挣钱才是真格的。道德多少钱一斤?”然而,道德确实是“有价”的。

在英国游历时,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留学生在爱尔兰毕业后,虽然成绩优异但找工作屡屡碰壁,一次被拒后终于忍不住质问公司人事部经理,为什么选择学业、经历都不如他的人?经理认真地告诉他原因,原来这个学生有三次公车逃票经历被记录在案。经理解释说,他们是私人企业,聘请的是主管级人才,但不能花费巨大成本设立监督机制,所以只能尽量选择“道德高尚”的员工。

一位泰国老华侨讲,以前华人之间做生意,“牙齿当金使”,一个电话过去,价值百万元的货物就开运,所以华商能够风靡东南亚。

2004年中国有一项研究,每年中国大陆的企业因为不讲信用的违约而损失5,855亿人民币。这大概可以当成是“不讲道德”的企业成本。

道德不仅关系金钱利益,更和人的生命存亡密不可分。中共卫生部承认,三聚氰胺毒奶粉造成的结石宝宝达30万人,就算每个孩子只需花1万元治疗,也是30亿人民币的巨额数字,这还不算结石可能造成对身体健康的长远影响。如果再算上从三聚氰胺被曝光后,引发的一系列有毒乳制品对相关食品工业的冲击、对中国制造商品信誉的冲击,以及有毒食品对成人健康造成的危害,这项经济损失恐怕3000亿、30000亿也远远不止。

在中国大陆,生命面对的威胁何止毒食品。没有道德,所以豆腐渣工程掩埋了无数学生的躯体;没有道德,人们在各种“人祸”中丧生,却不得追查为祸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讲“富而有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如果只求利益而抛弃道德,就可能害了别人的命,最终自己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人们常用“生命无价”来形容生命的宝贵。命没了,剩下钱又有什么用呢?

可见“命”比“钱”重要,而“德”保障着人的命。因此,如果把“要钱”、“要德”和“要命”按照重要程度排序的话,应依次为:道德、生命,最后才是金钱。

道德不能称量,却价值无限。而至高的普世道德,不但无法被任何金钱、暴力、谎言所摧毁、所改变,还将为那些实践它、推崇它的人们带来生命永恒的财富。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范仲淹画像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语出自于宋代名儒大家范仲淹。古代儒士与医者都有“惠民济世”的思想,认为以仁爱之心治理朝政,可平天下;以仁爱之心救助患者,则可将仁爱传播到天下的百姓中,使家庭和睦,人伦有序,从而达到国家社会长治久安。

这种对人的生存、处境和幸福的关怀,在古代医家的观念中占据着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地位,故把“医”与“相”相提并论,更使人深感医者责任重大。

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范仲淹还未显达时,曾经去神祠求签卜算,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然后又再次求签祈祷:“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

于是他长叹道:“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理所当然,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

范仲淹回答说:“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这就是后世相传“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那些胸怀大志的儒者,把从医作为仅次于致仕的人生选择,正是因为医药治病、救人、济世的社会功能与儒家的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比较接近。元代戴良亦云:“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