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时(1999年4月25日)的历史画面可以看到,警察悠闲地聊天,上访的人群很有秩序,大部分在低头读书。法轮功学员所表现出的和平理性和对正信与公义的坚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四·二五”上访被称作“中国历史上最理性平和的大规模上访”。
中国自古就有尊重民权民意的传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势》),认为上天都是遵从人民意愿的。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孔子的“泛爱众”,孟子的“民贵君轻”,都体现了重民爱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思想。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做法,导致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局面,最后民起而攻之,自取灭亡,佐证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在中国历朝历代,请愿作为下情上达的手段而被众多开明的君主所认可,并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兴利除弊的作用。如果把中国古代的请愿和现代的上访相类比,那么在古代历史上还曾经有过大量「集体上访」事件呢。比较有名的,如东汉的太学生运动,南宋的太学生运动,明代的东林党人运动,近代的公车上书等等;至于地方官员接受民众书面请愿或集体拦轿陈情等方式的“上访”则不可胜记。下面是几则古代“集体上访”的例子。
东汉时期,桓帝永兴元年(153年)朱穆任冀州刺史,他惩处贪官污吏和权贵。因宦官赵忠葬父越规(制作了皇帝和王侯才准许穿的玉衣来装殓死者)。他下令挖坟剖棺查实并逮捕其家属治罪。桓帝闻讯大怒,将朱穆判作苦役。因此,引发了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请愿运动。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到宫廷向桓帝上书请愿,为朱穆喊冤。刘陶认为朱穆忠心忧国,深谋远虑,是难得的贤臣,如非要判刑,他愿代朱穆受刑服苦役。桓帝后来赦免了朱穆。桓帝延熹五年(162年),皇甫规平羌有功,因宦官徐璜、左悺向其敲诈货赂不遂,诬陷其侵没军饷,判其服刑苦役。于是,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一起请愿,诣宫廷上书为皇甫规鸣冤,皇甫规又因而得以赦免。
北宋末年,朝中主战派正准备着东京(今河南开封)保卫战,这时一部份宋军中了金军的埋伏,损失了一千多人马。宋钦宗听信投降派的谣言,把丞相李纲和大将种师道撤职。太学生陈东带领了几百名太学生,拥到皇宫的宣德门外,上书请愿,要求朝廷恢复李纲、种师道的原职,惩办李邦彦、白时中等奸臣。东京城的老百姓得知后,也都来到宣德门,聚集了几万人。宋钦宗在宫里派人传旨说:“李纲用兵失败,朝廷不得已把他罢职;等金兵一退,马上让他复职。”学生和百姓们不肯答应,都冲进朝堂敲打“登闻鼓”(有急事上奏时候敲的鼓),把鼓皮都打破了,抗议的呼声震天撼地。后来,宋钦宗派人召李纲进宫,并且当众派人宣布,恢复李纲、种师道的职务,几万人这才在欢呼声中陆续散去。
明朝崇祯9年10月,傅山在三立书院读书期间,山西提学使袁继咸被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诬陷,押解北京,傅山与薛宗周等联络三百余人联名上书,赴京为袁诉冤请愿。经过长达七、八个月不屈不挠的抗争,终于取得正义人士的支持,袁继咸冤屈得伸,官复武昌道,张孙振受到“谪戍”的处分。这次请愿的胜利,震动了全国,傅山得到崇高的赞扬,被称为“山右义士”。
请愿或者“上访”是老百姓不得已寻求正义、要求当局主持公道的一种形式。即使和“政治”有关,历史诸多的当权者出于基本人性,也没有对“上访”民众进行打压,比如上述宋钦宗(历史上有名的昏君,“靖康之耻”的主角之一),最终并没有对“上访”民众采取镇压报复行动,这表明他仍不失人性和基本道德。
相比之下,1999年4月25日万名法轮功学员在中南海附近的府右街集体上访,现场秩序井然,甚至值勤警察都无所事事而悠闲地在一边聊天。整个过程安静平和,既没有阻碍交通,也没有大声喧哗。法轮功学员要求的也仅仅是释放天津被无理抓捕的法轮功学员,同时要求给法轮功修炼群众一个正常的也是合法的修炼环境而已。
然而就是这样一群与世无争的和平修炼者却不能见容于中共当局,在随后的十一年中惨遭史上最黑暗的迫害。即使这样,修炼者们仍然十年如一日坚守信念,以和平面对暴力,浩然正气直贯苍宇。而另一方面,也从中可见中共的邪恶残暴,堪称古今无匹。当然这也是它自己选择了与正义和良知为敌,自愿走向历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