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幻觉肢与器官记忆

幻觉肢( Phantom limb)是现代医学上的难解之谜,它是指病患者因为生病或是意外事件,在有血有肉的肢体被截掉以后,却仍然能感觉到这个肢体继续存在。尽管肢体已经被截掉,但是截肢者仍然能感觉到那个已不存在的肢体在痒、痛、冷暖和扭转等,并且常常还能够按照人的意愿自由移动,和身体还有协调感,仿佛属于人体的一部份。

《跨国战争老兵杂志》曾经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住在伊利诺伊州Jacksonville镇的老人,他在医院工作时,常常细心地把截下的肢包好,保证肢 体的舒展。他说他认识的一个人因为截肢后幻觉肢剧痛不止,最后不得不把已埋下的肢体挖出来,使肢体平展。那以后,痛感消失了。

还有一个人 他把截下的指头放在了一个瓶子里,有一段时间他截空手指的那个位置总是觉得奇冷。医生问他:“截下的手指在哪?”他说:在他母亲有暖气的地下室里。医生告 诉他给他母亲打电话,问一下装手指的瓶子怎么样了。他母亲很不情愿地去查了一下,发现地下室的窗玻璃破了,瓶子离窗户只有几英寸远。那段截下来的手指暖过 来以后,这个人也不感到冷了。

这些故事说明幻觉肢既不是幻觉,也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真实存在。

被摘除的器官也如同“幻觉肢”一般,虽然进入到另一个生命体中,但与原有的生命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也就是说,移植进来的器官实际上并不完全属于被移植者,所接受的器官仍然与原拥有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国有心理学家力证,人类个性完全可以通过器官移植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研究证实,至少10%的人接受他人心、肺、肝、肾等主要器官移植后,性情大变,“继承”了捐赠者的性格、才能,甚至记忆。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盖里‧史瓦兹(Gary Schwartz)研究调查了二十多年,搜集了超过七十宗“移植记忆”个案:一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7岁小女孩,当她移植了一颗被人残酷谋杀的10岁小女孩的心脏后,开始频频做被人谋杀的噩梦。令人震惊的是,美国警方靠她对梦中凶手的详细描述,竟然一举逮住了那名残忍谋杀10岁女孩的凶手!

美国一名芭蕾舞蹈家于1988年接受心肺移植手术前,很注重饮食健康,可是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冲去吃肯德基炸鸡。她又发现自己性格大变,由冷静保守变成冲动好斗。经过苦苦追查,她终于发现捐赠者原来是个死于电单车意外的18岁青年,生前个性冲动好斗,而且喜欢吃肯德基炸鸡… …

史瓦兹教授认为,人体所有主要器官都拥有某种“细胞记忆”功能,可随器官将记忆转移到他人身上。

现代西方医学的基础是人体解剖学,当代进一步发展了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基因理论。在这样的框架中,器官、细胞、分子、乃至基因都是一堆没有思想的冷冰冰的零件。所以面对幻觉肢和器官记忆现象,现代医学完全显得困惑和无措。

其实在修炼界早就知道,人不仅仅有我们在这个空间看到的身体,人的身体在另外许多空间都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彼此之间,以及和主体之间也有着各种有机的联系。中医的经络学说就是以人体在另外空间的能量通道为基础的。《转法轮》中对人体、生命、宇宙的不同层次的奥秘有深入浅出的揭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阅读原文:http://falundafa.org。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当你工作累了,想休息一下喝点饮料提神时,正好有人端上一杯刚泡好的咖啡……啊,这可不是咖啡广告哦,这里讲的是「心有灵犀」的例子。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像是久未联络的朋友,会同时打电话给对方,结果两边都占线;或是两人不约而同的讲出一句话;而相恋甚久的情侣,其中一人正想着待会儿去吃点什么好料,另一人马上就说,我们去吃点什么吧!

这种状况如果偶尔发生,很容易用「巧合」、「默契」之类的说辞带过。但它实际上正不断地成为你或周围亲朋好友的体验,以致古代诗人到现代科学家都以此作为诗作或实验的题材。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一首诗作《无题》,其中被传诵千年的一个句子,描写两人无法相见但心灵相通。而「心灵相通」到底存不存在?


超越空间的意念

2002年8月4日,在英国的《星期日先驱》周报(The Sunday Herald),报导苏格兰科学家保罗.史蒂文森(Paul Stevens)公布迄今为止首次获得的科学证据,证明人类确实有能力用意念沟通。

史蒂文森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还不完整,但是(通过实验)我们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模式,希望借此来证实思维传感功能和潜在对应的(人体)机制。」这项实验是在著名爱丁堡大学心灵心理学所进行的,实验主要观察在关系亲近的人之间的思维联系,比如恋人、朋友和亲戚。每两个具有这种亲密关系的受试者被配成一对,一个人是「(信息)传送者」,另一个是「(信息)接收者」。研究人员为第一组的人播放一系列随意挑选的录影片段,然后让他们把内容用意念「发送」给他们的搭档,而第二组的搭档正坐在相距25公尺的隔音室里。研究人员询问他们在头脑中接收到了什么信息,并且同时测试他们的身体有无反应。许多受试者都能够说出对方所看到的内容。

在科学界,人体的特异功能一直备受争议。其中「心电感应」(又称他心通)也被多数学者视为无科学根据的迷信。史蒂文森博士利用人类所能接受的科学统计方式,更进一步证实此一心灵现象,此发现可能会令更多的人对这一领域改观。

真正的科学精神

其实,各种人体特异功能是已陆续被科学界所承认,尚有一些不易被仪器所探察。当科学家们耗费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去探索人类和星空时,却经常发现科学研究的局限性,甚至连人体自身都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迷。能否破迷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科技设备或更新的理论,而在于树立真正的科学精神。那就是:不要只相信肉眼所见,也不要盲目排斥,而应该以开放的思维和不同的角度来面对宇宙、审视生命。这种全新的科学态度必定会拓宽我们对宇宙、生命的认知。

名曲天成

在春秋时代,楚国的俞伯牙,跟随著名师成连学习弹琴。成连看他天份极高,便倾囊相授,经过三年的苦学,伯牙的琴艺已经尽得了师父的真传了。可是弹起琴来,总觉得琴声中还缺少了点什么。伯牙为了这个瓶颈,感到非常的苦恼。他知道如果这一关冲得破,他便是一个杰出的妙手,否则,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乐「匠」而已呀。有一天成连跟他说道:「伯牙啊!」你所少的只是那么一点儿神韵啊!但这是一种境界,是无法言传的。我的师父方子春,住在东海的蓬莱岛上,他可以帮你,我们一起去请教他吧!」

于是师徒两人来到了海上的蓬莱岛,这时成连因为要去别处接方子春回来,便命伯牙在岛上等着。伯牙一个人在孤岛上,开始时只能在海边踱来踱去,焦急的等待着师父回来。但是慢慢的,在每天的日升月沉,潮起潮落之中,他沉静下来了。有一天,他觉得有满怀的心事,要和大海谈一谈。于是便抱着琴来到了海边,缓缓的拨动着琴弦。只听见琴声随着海风,或缓或急,海浪也随着琴声,或高或低,在和整个大自然的互动应和中,不知不觉的,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如天籁般的乐声,时而激昂,时而低沉的充满在整个天地间。一曲终了的时候,这时他领悟到:原来整个大自然的造化,是这样充满了智慧啊!怎么样才是最美的,最好的,他就是那样的呈现。在冥冥中,到底是什么样的手,在推动着这一切呢?

医学界提出意识可能独立于人体存在

2002年1月份的《复苏》(Resuscitation) 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心跳停止 (cardia carrest) 濒死体验 (Near death exerience) 的综述性文章。综合分析现有数据,作者提出人的意识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微观物质。

濒死体验是一些人在濒临死亡时的一种特殊经历,包括看到自己离开自己的身体,穿过隧道进入另外时空,邂逅去世的亲朋好友以及遇到神灵等等。心跳停止是任何一种原因造成死亡的不可逆转的最终过程,从生理和临床医学角度来讲,心跳停止是最接近濒死状态的一个生理模型。当心跳停止时,病人至少达到三个临床死亡指征中的两个:即心脏供血停止和呼吸停止,通常也都有第三个指征,固定的瞳孔散大以及伴随的大脑功能的迅速丧失。最近对心跳停止存活者的调查表明其中大约有 10%的人有如上所述的典型濒死体验。许多对人类和动物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心跳停止时大脑是失去功能的,那么此时那种清晰,生动和理智的濒死体验是如何发生的呢?

这种濒死体验不可能是幻觉,因为幻觉是在大脑正常工作时发生的,而心跳停止者的大脑是没有功能的;从临床角度来说,大脑功能的微弱降低都会导致注意力的削弱,而心跳停止者的濒死体验却是非常清醒,注意力很好的。另外,记忆力是大脑功能受损的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但心跳停止者复苏后却能非常准确无误地复述自己经历的心脏复苏急救的过程并得到医务工作人员的证实,而这些过程却是在他们失去大脑功能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些使科学家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当心跳停止时,意识必须是存在的。

传统的学说认为人的意识是人大脑的神经细胞或者神经网络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但现有的科研数据只能表明神经细胞是表达思想或者意识所必需的,而神经细胞如何产生意识或者思想的数据却是没有的,从而成为神经科学最大的挑战之一。于是有些科学家提出人的意识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微观物质。对心跳停止者濒死体验的研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支持性证据。因此,要想探索人类意识的本质,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濒死体验的研究将会成为研究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