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新年谈辟邪

趋吉辟邪,是我们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心理追求,也是一种有着神传文化内涵的民族文化。从我们几千年前的先民,一直到今天,趋吉辟邪是一个被人关注的话题,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都在身体力行中。即便在中国大陆,人们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你看那些高门大厦前的神兽,脖颈上的玉佩,房间内各种特殊的饰物,那都是人们在求得这些有着特殊内涵的物品给自己带来平安和吉祥。

咱们就拣和大家贴的最近的、有代表性的几件辟邪之物说起——

铜镜

铜镜是中国人从古至今都相信有效的一种辟邪工具,人们认为所有妖魅在铜镜面前都无所遁形,这个观念延续了几千年。东晋葛洪曾提出,除了人之外所有物体,包括植物、动物、石头等都可以修炼成精,它们跟鬼魅一样可以幻化成人形来迷惑凡人,但却不能在镜子面前伪装。这些妖精鬼怪只要被铜镜照到就会现出原形。于是,铜镜就成为辟邪的器物。中国神传文化中的照妖镜,也就由此而生。

桃木

桃木一直以来是中国人眼中最好的辟邪之物,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写到:“桃味辛气恶,故能厌邪气。”在民间有许多关于桃木辟邪的传说,流传最广的就是出处《说邪·续世始》。传说在东海东少山上住着两位神仙,名叫神荼和郁垒,他们是专门驱赶游魂野鬼回鬼域的神,把守着鬼域大门。只要有鬼魂在夜间出去害人,就会被他们抓住,并用桃木杖抽打,被抽打过的鬼魂会永世不得超生。鬼怪都忌惮两位仙人的桃木杖,见到后便退避三舍。此后,桃木便被民间用来辟邪。

桃木剑常被视为斩妖除魔的法器,百姓将桃木剑悬挂在卧室床头或是正对大门的墙壁上,就可防止妖魔鬼怪侵扰。

民间流传的辟邪方法

除了安置一些辟邪之物外,民间有很多自制的辟邪方法。比如,将斧头作为镇宅的辟邪之物;有些地区的人会用一块红布或黑布包一些朱砂或雄黄戴在脖子上辟邪;也有人会将在茶水里浸泡过的红绳戴在手腕上辟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辟邪方法也千姿百态,不过有一种辟邪方法却是通用的,那就是请佛来辟邪。

不管是不是佛教徒,人们会认为佛大慈大悲,会给自己庇护。因此,当遇到恶煞侵扰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佛,于是民间也顺理成章的诞生了跟佛有关的辟邪方法。当心生恐惧时,人们会念佛号,也有人会仿佛手印辟邪。

当下最有效的趋吉辟邪方法

在当下的中国,最邪恶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中共邪党和邪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为害世界近百年,尤其中国大陆受害最为惨重。中共邪党这个西来幽灵,在中国大陆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造成至少八千万中国人的非正常死亡。在过去十二年来的时间里,这个邪党一直在凶残的迫害信仰真善忍的法轮功学员。人人都应该远离中共这个邪恶的东西。《九评共产党》就如同照妖宝镜,照出了中共邪党的邪恶本质。中国大陆现在掀起的退出中共党、团、队的三退大潮,就是人们辟邪保命的最好办法。

那么如何趋吉呢?“法轮大法好”、“真善忍好”这九字吉言就是最好的趋吉方法。在明慧网上发表了很多真实的故事,当事人因为诚念这九字吉言,重病消除,车祸无碍,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法轮大法教人按照宇宙特性“真善忍”提高自己的道德,给难以计数的修炼人带来身心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了解“法轮大法好”的真相,您就会得到法轮大法的福益。

李白诗歌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绘画《大匡山》(立轴)

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便写下了这首景美意浓的五言律诗: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大意:水声与犬吠交织,桃花挂满露水。林间深处时而见到麋鹿出没,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没听到钟声。野竹间淡淡的云气缭绕,翠绿的山峰上飞瀑倾泻。没人知道道士去了哪里,我只能惆怅地倚在两三棵松树旁。

赏析: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据专家考定,写作此诗的时候李白还不到二十岁。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美丽眩目。诗人缘溪而行穿林进山。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选择如此自然秀美的世外桃源居住,心必是远离凡尘的。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转为桃花做了特写之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时见鹿”虽是人和动物的动态,却是对深林幽静的表述。正午时分,没有钟声,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疑似方外,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也在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写道士不在道观,使诗题中的“访而不遇”开始展现。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见诗人离道观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观前,道士不在,唯见与青山雾霭融合在一起的绿竹与挂在碧峰上的飞瀑。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流动的白色飞泉与静止的如碧玉般翠绿的山峰相映成趣。这两句写景,既可看出道观所处环境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若有所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作者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李白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新年话祭祀

祭天,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北京的天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家祭天场所。
祭祀,中国神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周礼•天官•大府》记载:“邦都之赋,以待祭祀”,《左传•文公二年》中也提出:“祀,国之大事也。”也就是说,国家所征的税赋,就是用于祭祀的,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现。

中国传统的祭祀大致分为三类,即祭天神、祭地祇、祭人鬼。对祭祀活动,历来就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规范的各项礼仪。从本质上看,是人们尊敬神灵,祈求福报的行为。

祭天

在中国,祭祀的对象有三种:天神、地祇、人鬼。其中,天神和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高层的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一般士绅和平民百姓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

祭天,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历代帝王都不敢懈怠祭祀上天。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日子里,率领群臣虔诚焚香,祷告国泰民安。据记载,中国早在周朝时就形成了完善的祭天仪式。每年冬至这一天,周天子都要在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后人称之为“郊祀”。唐宋时期,祭天成为一种只能由皇室进行的仪式。后来这种庄严的礼仪也被其它民族的君王所接受,他们纷纷仿效汉俗,也在特定的日子对天地进行隆重的祭拜。清朝时,满清皇族扩大了祭天的范围,除去传统的在重大节日进行祭祀外,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坛祭天,如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等。

祭天仪式里,最隆重的莫过于封禅。封禅是君主在太平年间或是有祥瑞现身的特别之年才举行盛大典礼,一般只有作出大的政绩的君主才有资格举行,如唐太宗、清圣祖等。封禅一般都是在泰山举行,历代皇帝们认为五岳之中泰山最高,在此祭天,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受命于天。所以,从这点看,封禅就是历代帝王强调“君权神授”的最庄严的礼仪。

祭地

在古代,祭天与祭地是同时举行的。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有了对土地的崇拜,认为是大地养育着万物,就像慈爱的母亲一样,即“父天而母地”。祭地一般说来包括两种:一是祭祀“大地”,规格与祭天基本相当;一是祭祀“地祇”,包括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等所有地界上的神灵,规格比祭天稍微低点,不再是皇家的专权。其中香火最旺的是“社神”。

“社”即土地,与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直接相连,自然各家各户都不敢懈怠。现在南方一带常见的城隍庙就是古人祭祀社神的地方。

祭祖

在古老的氏族部落时期就有了对祖先的崇拜。祭祖仪式也是于周朝时形成定制的。周朝确立了用人陶、面点取代活人祭祀的方式,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祭祀礼节,如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等。仪式十分隆重、庄严。此时,人们对祖先的感觉是骄傲和敬畏。春秋时期,随着儒家伦理观念的深入人心,祭祖又增加了缅怀和追忆的意味。等到秦汉,祭祖不再局限于大的氏族,普通家庭也可以将自家的长辈放在供桌上进行礼拜,且不限时间,可以随时祭祀。

祭孔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怀念先师孔子,表达尊崇之心而进行的庆典,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祭孔活动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前四七八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的故宅辟设为寿堂,要求百姓前往拜祭。汉高祖刘邦巡察鲁地时,特意赶到孔子的故居,用皇族专用的“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祭祀孔子,遂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各地纷纷修建孔庙进行祭拜,以至出现“县县有孔庙”的盛况。此后,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不断褒赠加封,祭祀的仪式也越来越隆重,至清朝时,达到顶峰。据记载,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八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另外,韩国和日本也十分崇敬孔子,同样修建了孔庙,于每年的固定日子进行盛大的祭祀礼拜仪式。(未完待续)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