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文史漫谈:唐太宗以仁为本

唐太宗
一、唐太宗以仁为本

唐代贞观元年,青州因发生谋反的事件,监狱里抓满了人。皇帝下诏派薛仁师去复查。

薛仁师到监狱后,就给囚犯们打开枷锁,供给饮食,送水洗澡。最后,只查办了为首的几个人。

朝中的官员孙伏伽,怀疑他平反过多。薛仁师说:“遵照皇上(唐太宗)的意见,大凡处理罪案,应当以仁恕(仁爱宽恕)为本。难道只为自己不被上面责难,就明知有冤,也不救吗?如果我执法公正,即使触怒了皇亲国戚,以身殉职,也在所不惜。”

后来,皇上为了尊重孙伏伽的意思,下诏派人调查薛仁师办案的情况,事实证实了他所平反的人,果然原来是受到冤枉的。

唐太宗对薛仁师,更加信任。

二、施仁政,重教化,出现贞观盛世

中国文化以儒、释、道为主干,这在唐朝达到鼎盛时期。这三家文化的核心,都以端正人心为本。这是法律的作用所远远达不到的。

唐太宗施行仁政,虚心纳谏,刑罚宽简,吏治严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盛世。贞观四年,一年只判有死刑犯二十九人,而且当时的社会现状,还是乱世刚刚过去,国困民穷,年成也不好的时候。其所以能够达到如此的治安良况,是因为唐初重视了教化的作用,强化了道德伦理。人心自我约束力,大大加强。故遇上天灾,全国上下齐力抗灾,也并无怨气。后来遇上丰年,社会便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现象。这也就是很自然的情景。接着,又出现了行旅不带粮,路上有人款待与送给。这就更非一般社会风貌所可比拟了。

所以史家将这一时期誉为“贞观之治”!

三、唐太宗改革极刑

唐太宗从一开始,就注重改革极刑。《资治通鉴》记载:“皇上(此指唐太宗)命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共同议定改换刑律,放宽绞刑五十条,使死刑其改为断右脚趾。皇上还嫌它太惨,说:‘肉刑废除已久,应以另外的办法代替。’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改为加重劳役,流放三千里,时限为三年。皇上批准,下诏实行。

皇上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公正直,就提拔为大理少卿。

皇上发现:在选拔人才中,经常出现假冒资望或祖荫的人,就下诏命令他们自首,不自首者,判以死罪。没有多久,却又出现有假冒事件,发现后,皇上很生气,当即下令:要杀掉他!

戴胄上奏说:“按照新法律,应当流放。”皇上生气地说:“您要守法,就使我失信(已下令杀他)吗!”戴胄说:“您刚才的命令,是出于您个人一时的激愤;而法律,则是国家取信于民的根本。陛下痛恨选拔人才作假,因此就想杀了他。但现在已经知道了这样不对,订出了新法律,就应当依法办事。这就叫做:忍小忿而存大信。”皇上说:“您能如此执法,我还有什么担忧呢?”

戴胄经常不顾情面,犯颜护法,言如泉涌,唐太宗都听从他,所以国家没有冤案。

唐太宗以仁为本,不因个人的喜怒,而违背法律的严肃性。从这一点看来,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位仁君。(事据清代居士周思仁著《安士全书》)

张果老倒骑驴的启示

赵州桥公园的雕像——张果老倒骑驴
文/秦梦苏

张果老的故事可能最早见于《明皇杂录》。新旧《唐书》均在方技类中载有《张果传》。清朝无垢道人所著《八仙全传》,更是仔细讲述了张果老的来历,其中包括其坚定求道、历经漫长岁月和百般艰难的故事。

张果老一心修道,不求世间荣华富贵。唐太宗、唐高宗不时征召他,都被他婉拒了。武则天也召他出山,张果老无奈,就在庙前装死。时值盛夏,不一会他的身体就开始腐烂发臭。武则天听后只好作罢。但不久就有人在恒山的山中再次见到他。唐玄宗数次召见他,求长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见到张果老老态龙钟。就问:“先生是得道之人,为何发疏齿落、老态龙钟?”张果老说:“衰朽之岁,也没有什么道术可依凭,所以才变成现在的样子,实在令人羞愧。不过今天如果把这些疏发残齿拔去,不就可以长出新的出来吗?”于是便在殿前拔去自己的鬓发、击落满口的牙齿。玄宗有点害怕,忙叫人扶张果老去休息。一会儿张果老回殿,果然容颜一新,青鬓皓齿。于是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都争相拜谒,求教返老还童的秘诀,但都被张果老拒绝了。张果老证明了仙家不同于凡人,但求道并非为了更有本事与凡俗混为一谈。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猎,捕获一头大鹿,此鹿与寻常的鹿相比,稍有差异。厨师刚要宰鹿,张果老连忙阻止说:“这是仙鹿,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当初汉武帝狩猎时,我曾跟随其后,汉武帝虽然捕获了此鹿,但后来把它放生了。”玄宗说:“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时迁境异,你怎么知道它就是你说的那头鹿呢?”张果老说:“武帝放生时,用铜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标志。”于是玄宗命人查检。果然有一个两寸大小的铜牌,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玄宗又问:“汉武帝狩猎是哪年?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了?”张果老说:“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对,果然无误。可见张果老早已成为修道得道之人。仙家不能对人泄露天机,因此往往借物施教,用一些具体事来启发人们的悟性。也许,张果老想借这八百年前的见证告诉玄宗,人生并非只能空度百年,修道得道就能超越“生老病死”。

据说张果老平时倒骑一头白毛驴,能日行万里。他的毛驴一不吃草料,二不饮水。到夜晚拍一下驴头,那咻咻喘气的驴子就倒在地上变成一张纸驴,张果老将其折迭起来收好。第二天起来,掏出纸驴轻轻吹口气,一头活生生的驴子又站在面前。

中国古代传下来的修炼故事中,往往蕴含着许多天机奥妙。寻常人如果主观妄断,不求甚解,或者只顾忙于眼前,往往就会与之擦肩而过,无意中丢失了五千年神传文化的精髓。回到“倒骑驴”,笔者儿时便听到“张果老骑驴——倒着走”这一歇后语,不解:既然是神仙,做事应该更有意义,为什么倒着走呢?无处问询。那时正值“文革”,中国传统文化被中国的学校一律当作批判和铲除对象。除了大字报,没有参考资料,四处更找不到半纸孔子原著或有关的正面论述。当年全中国批“孔老二”、批“师道尊严”,就象这十年批法轮功、批“真善忍”,大陆的学校绝不敢发给学生一本《论语》原文、《转法轮》原著,让学生自己去研读、思考和判断。

一晃多年过去了,当年被批臭的“孔老二”现在已成了红遍中原的“古代明星”。信息和商业时代,即便是极权政府,对华夏祖宗帝王们的否定、对传统文化的隔绝也已不可能再维持下去,人们又可以读到孔子的《论语》原文了。这好比为笔者寻找“张果老为什么倒骑驴”这类问题的答案,推倒了一道柏林墙,多了一片自由学习、思考的天地。

看到《论语》中有这样一笔记载。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说:“贫穷而不阿谀奉承、不讨好别人;富有而不骄奢、不狂妄。老师认为怎么样啊?”孔子回答说:“还不错吧,但比不上贫穷而能自得其乐、富有却喜好礼义的人。”

或许孔子时期,人类已不再推崇朴实善良、安分守己的自然本性。孔子看到了社会道德的退步,所以要提倡“克己复礼”,同时也对弟子指出了贫富中各自的不同品德境界。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但对孔子来说,尽管礼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形式,并非高德之人自然无华的境界体现,但总比连“礼”都不讲的社会好。也就是说,孔子看到了社会道德的下滑,但还想让社会守住“礼”这个底线。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早已礼不复存。虽然物质和金钱远比“大跃进”时代让人眼花缭乱,但过去讲勤俭是美德,现在讲挥霍是身价;过去讲贪污是罪恶,现在讲腐败是本事;过去讲做人不能昧良心,现在讲有钱能使鬼推磨。更有坑蒙拐骗暴力遍地,电视台每日不停地诲淫诲暴,乱伦乱性,黑帮乱党一家,正邪颠倒,社会道德已下滑到无处可继续下滑的地步。

试想,得道之人是高于圣人的,而且真仙都是求真向善的。如果修炼人在那个时候就看到了今天,张果老的倒骑驴也就不难理解了——那可能既是对人的提示,也是自我言志。《转法轮》中两处提到张果老,“ 他发现向前走就是往后退,人离宇宙特性越来越远。” “他发现往前走就是后退,他就掉过来骑。”是啊,人离道越远、离“真善忍”越远,人心就越恶、社会就越滥,天地间存在的“成住坏灭”规律也就越到了最后一环。“千年轮回有缘由。”但愿更多的今人能看清神仙、圣贤们早就看到的,珍惜这个特殊时代中回荡着的、关于人生终极问题的特殊呼唤。

中华典故:浮生若梦

“浮生若梦”出自唐朝大诗人李白所写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逆旅”也就是旅店之意;“浮生”指空虚不实的人生,在中华古代文化中把世间得失看作一场梦幻;若:象,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几何”:多少之意。古人说话非常注重对仗,“天地”对“光阴”,“万物”对“百代” 。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整个天地世间就是一个大旅店,我们不过是其中的匆匆过客,人在世间的得失、荣辱都只是一场梦幻而已,很快就过去了,没有多少值得欢喜、留恋的。

三个筛子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兴奋地说:「告诉你一件事,你绝对想像不到的……」

「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的制止他,「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他的学生不解的摇了摇头。

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过滤一遍!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说的事是真实的吗?」「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应该用第二个筛子去检查——是否是善意的?」「不,正好相反。」他的学生羞愧的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不厌烦的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并不是很重要……」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说呢?不要听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诽谤者的话。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多么重要的三个筛子啊,在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时,有了这三个筛子,就能筛掉那些虚假有害的信息,获取真实有益的信息,从而使我们保持理智清醒的判断力。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0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