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測多少撲朔迷離事 天地蒼茫真相指南不愁歸宿
最近存檔目录:
 

成语中儒释道家文化的体现

成语“道法自然”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
成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之一。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简洁精辟,多由四字组成,如“有声有色”;也有三字或四字以上的,如“桃李满天下”、“有志者事竟成”等,反映、表现出缤纷多彩的人文世界,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其中蕴涵着民族文化各类思想和行为的趋向和准则,是汉民族文化心态的生动、可感的写照。成语的来源,除了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八仙过海等)、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历史典故之外,很多成语源于儒道释文化中的经典和故事。一下仅举数例说明。

成语对儒家文化的体现。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体现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处事原则方面的成语典故比比皆是。如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子路请教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孔子说:“在利益面前,首先要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在逆境面前,也不忘自己平日的诺言,这是最起码的成人标准了”;“见贤思齐”(《论语·里仁》),指遇到比自己贤能的人不应嫉妒,要学习对方的美德,使自己改进向善,成为贤能的人; “过化存神”(《论语·学而》),意为君子所经过的地方,人们都会受到他的感化,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指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指正大刚直的精神,孟子说: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此外,还有“见义勇为”、“博施济众”、“与人为善”、“择善而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成语对道家文化的体现。“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等成语都是道家思想的反映。有许多成语出自《老子》: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说天道不分亲疏,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但行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总是与善良的人同在,使其做事有如神助;“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原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思是天道之网广大而宽疏,但却不会放过一个坏人,谁作恶就要受到天理的惩罚;“天长地久”,是指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指人崇高境界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无所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外,还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出神入化”、“内圣外王”、“功成不居”等。

成语对佛家文化的体现。儒道是本土文化,释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佛家文化在中国扎根并发扬光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汉语的语言和语汇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成语有着浓厚的佛家文化气息,并蕴含着深刻的佛家慈悲普度的思想,如“佛法无边”、“佛光普照”、“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等;“明心见性”、“一尘不染”、“勇猛精进”等成语描述修炼人同化佛法,修心去业,保持心地纯净及不断向上升华的状态;“神通广大”指神奇的功能、法力广大无边,无所不能;“五体投地”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则是“因果报应”的体现,劝人行善向善,给人以警醒和启迪。

中国成语文化内涵博大精深,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它凝聚了几千年中国人文文化发展的演变历程,将传统道德理念根植人心。启迪和鼓舞人们:敬天知命,追随大道,有“俯仰无愧”的坦白胸襟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尚品德。

名句背后的善恶故事

刘希夷是唐朝一位年轻有为的诗人,而他的舅舅宋之问也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一次,刘希夷拿着自己刚刚写的一首诗——《代悲白头翁》,请舅舅指点。宋之问一下子就被这首诗的独特构思所吸引。

当刘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并且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答道不曾有人看过。

宋之问于是说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就让与我吧?”刘希夷回绝道:“这两句是我诗中之眼,若没有了,全诗也就没有味道可言了,万万不可。”

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地只是念这两句诗。他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我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宋之问本来就是一个名利心极强的奸诈小人,想到这里顿时起了歹意,居然命家奴将刘希夷害死。

不久,宋之问获罪,先是被流放到钦州,后又被朝廷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岁岁年年人不同”,然而永不变更的是善恶有报的天理。宋之问为名扬天下而做恶,不料最后却遗臭万年。

尊师重义的郑弘

郑弘,字巨君,东汉时期会稽郡山阴(今绍兴)人,他为人刚直不屈、尊师重义。

郑弘曾拜同县人河东太守焦贶为师。焦贶后来因事受到牵连而被朝廷抓捕,得了病死在了路上,其妻子儿女全都被关入牢狱很多年。在这种情况下,焦贶的学生和朋友们都怕惹祸上身,都改名换姓逃到其它地方去了。只有郑弘,他剃去头发,背着斩人的刑具来到皇宫大殿门前,上书为焦贶伸冤。汉明帝查明情况,同时也被郑弘大义凛然之正气所感动,便释放了焦贶的家人。郑弘亲自为焦贶送葬,并护送其妻儿回到家乡。

明慧網版權所有 © 1999-2012 ZHOUBAO.MINGHUI.ORG 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